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07/21 - 「媒介即是訊息」:連接媒體、科技、文化的大師麥克魯漢誕辰

1911 年的今天(7 月 21 日),馬修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出生於加拿大艾德蒙頓,他為現代的媒體理論奠定了許多重要基礎,不但首先使用「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一詞,知名學說「媒介即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也完整地形塑了對媒介的認知,從他在世至今,受他影響的學者與創作者更是不計其數。

麥克魯漢,圖片來源:Wikipedia
麥克魯漢,圖片來源:Wikipedia

媒體先知的養成:對知識的渴望

從麥克魯漢的求學過程中,便看得出他對符號、媒介與科技領域的研究旨趣,以及這些跨界知識如何交互影響著他。

麥克魯漢進入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後,先是讀了一年的機械工程,經過內心的衝突與探索,決定「順從靈魂對真理與美的渴求」轉向文學的懷抱,這也使他逐漸體認到文字的力量。於曼尼托巴大學畢業後,又到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繼續實現對知識的熱愛,總共拿到了兩個學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和一個博士學位。

麥克魯漢在 1940 年代左右以教學助理為職來繼續深耕學術研究。當時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大眾媒體(廣播與電視)正要開始發威,麥克魯漢也在 1951 年發表了第一本專書《機器新娘》(The Mechanical Bride:Folklore of Industrial Man),成為當時剖析流行文化與大眾媒體的先驅著作。

《媒介即訊息》一書,圖片來源:Nick Kellet@flickr, CC License
《媒介即訊息》一書,圖片來源:Nick Kellet@flickr, CC License

1962 年《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The Gutenberg Galaxy: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以及 1964 年《認識媒體: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的著作中,細數了從印刷到電子技術的演進過程,麥克魯漢認為,溝通模式的變化將重新定義個人的自我認同與社會的組織模式。在那個沒有社群網站和物聯網的時代,甚至大膽預言「世界將成為一部如同電腦般的機械腦」(The world has become a computer, an electronic brain)。

學術與世界的真實交會

這些突破性的觀點使麥克魯漢開始聲名大噪,影響力也拓展出了學術圈,開始受邀到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IBM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科技公司演講。

當他晚年因中風而影響身體健康時,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一度要關閉於 1952 年資助他成立的「文化與科技研究中心」(Centre for Culture and Technology),結果引起大批學生與支持者集結向學校抗議,抗議者包括美國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

伍迪艾倫甚至在 1977 年的電影《安妮霍爾》(Annie Hall)中,安插麥克魯漢(飾演自己)斥責一名不懂裝懂的紐約客,並說出經典台詞:「你根本不懂我的理論」(You know nothing of my work)。

二十世紀前半葉,廣播電視技術才剛問世,網路甚至還未出現,但麥克魯漢獨到的觀點與接地氣的學術理論,不但預言了大眾傳播媒體的盛況,即使套用於現今網路媒體的爆發也毫不違和,成為媒體與科技界的重要指標人物。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vimeo 影片截圖-4.3.2 - Marshall McLuhan -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關於作者


PJ H

PanX 工讀編輯,不是 3C 迷,也非科技專家。希望人類、環境和科技能好好相處,太冷就待在家,太累就睡一覺,眼壓高就先別看螢幕。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