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鷹眼系統是什麼?| PanX 每週單字

這兩週溫布頓公開賽在倫敦如火如荼地開打中,場上球員揮動球拍將黃色的網球擊向對方的場地,網球砸落於地面,線審必須在瞬間判斷球是否在界內或界外,一場大滿貫賽事的線審有 11 名,球場前後各有 3 個線審,左右兩邊各有 2 個線審,主要判罰球員發球與擊球的落點是否出界,還有一個線審坐在主審旁邊,主要判罰球員的球是否有擦網,但目前網袋都有機器可以判斷是否觸網,所以這個裁判的功能,已經被主審所取代。而線審的權威,也逐漸被「鷹眼系統」所威脅,比賽過程之中,時常見到選手利用挑戰權,對線審判決球出界與否進行挑戰。那,什麼是「鷹眼系統」呢?

圖片來源:cuteoneblog
圖片來源:cuteoneblog

鷹眼系統的原理

鷹眼是一套電腦系統,用來追踪記錄球的路徑,並且顯示記錄球的實際路徑的影像系統,目前廣泛地被使用於各大網球賽事中。鷹眼系統是於 2001 年由 Roke Manor 公司的一位工程師所研究開發,正式名稱為「即時回放系統」,這個系統由 8~10個高速攝影機,四台電腦和大螢幕組成,電腦將比賽場地內的立體空間分割成以毫米計算的單位,然後利用高速攝影機,攝影機拍攝速度最快可達每秒鐘 340 張影像 (340 fps),從不同角度同時捕捉網球飛行軌跡,再通過電腦運算各種參數,例如:球的大小、重量、場地地形、風速、光線、陰影等等的各種數據……將這些數據生成三維圖像,再利用即時成像技術,由大螢幕呈現出網球的運動路線及落點,所以透過大螢幕所看到的運動路線與落點並非「真正」的影像,而是透過電腦所繪製而成的路線。

 鷹眼系統目前被廣泛運用於板球、網球、羽球與其他運動賽事中。其中網球賽事來說,2006 年 美國網球公開賽成為正式第一個使用鷹眼輔助判決的大滿貫賽事,至今也已被使用於三大滿貫賽(溫布頓、美網、澳網),九站大師系列賽、大滿貫杯賽和部分台維斯杯比賽之中。

圖片來源:training with james
圖片來源:training with james

鷹眼的大數據幫助球員訓練

鷹眼不只是單純可利用在判決球出界與否,利用精密的高速攝影機還能夠捕捉球員的動作、發球的速度,匯集的所有資料,都可以使用大數據的分析,幫助球員訓練與了解對手的強處弱點,例如:

  1. 球速:鷹眼系統可以將每次發球與擊球時的速度記錄下來,將球速的資訊更加仔細精密的記錄。
  2. 發球:可以顯示每個球員不同的發球特性,像是 Ace、一發、二發不同的落點與深度。
  3. 底線數據:所有擊球時的反彈點、擊打球速,回合數以及球員在整場比賽中所跑動的距離。
圖片來源:mediaandtennis.
圖片來源:mediaandtennis.
圖片來源:mediaandtennis.
圖片來源:mediaandtennis.

人,是否會被取代呢?

鷹眼是電腦根據各種參數的計算,所以當然會有誤差。根據最新官方數據,鷹眼的平均誤差是 2.6 mm,雖然鷹眼會有誤差,但是還是比人眼來的精準,否則網球比賽最終的判決,就不會以鷹眼的判斷為準了。那是否鷹眼有朝一日會取代線審的存在呢?短期內我想是不可能的,有幾個原因:

  1. 鷹眼系統的建構成本還太高。
  2. 比賽時間過長,因為鷹眼的電腦計算需要時間,如果一球球都必須依靠電腦判決,那這樣子比賽時間會太過於冗長。
  3. 比賽缺少「傳統」與「人味」,現在的四大滿貫賽都是歷史悠久的比賽,其中都有許多傳統,雖然近年來已經漸漸有所改變,像是導入屋頂還有鷹眼都是重大的改革,不過像是溫布頓只能穿白色的球衣都還是重要的傳統之一。
1200px-London_2012_Federer-Isner_Quarterfinal_Warm_Up
圖片來源:Wikipedia

 

筆者身為網球迷,雖然樂見於步,但也不希望科技代「人」,試想如果一場比賽少了線審,那會多麽奇怪,沒有線審的「Fault !」「Out !」的喊叫,只有判決出界與否的機械聲響,這樣的網球比賽看起來會不會太奇怪了一些呢?要如何,不,是人類所須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參考資料:

 

關於作者


Amanda

興趣多元,熱愛科技,喜歡運動,關注任何新奇有趣的事物。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