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罷工為哪樁?
作者/Kobe Chen,Valerie,Amanda
今天(6/24)凌晨 0 點開始,華航空服員正式展開史上第一次的罷工活動,爭取合理的工時與休息時間。不過,「賣肝」的不只空服員,台灣科技業命脈的工程師工時過長也是「舉世知名」,沒人問有沒有加班,而是問有沒有「下班」。
即使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道這個問題,但多數台灣科技公司,如台積電、聯發科、鴻海都沒有成立工會,想要透過罷工來爭取合理的勞權與工時,似乎是天方夜譚。
除了聲援華航空服員,PanX 彙整國內外多起科技業罷工事件,提供正在辛苦參戰的空服員們,作為參考,看看他們為何罷工?如何罷工?最重要的是,罷工有沒有獲得他們想要的結果。
昕琦科技:2 小時的罷工也有效
2015 年 5 月 23 日,隱形眼鏡研發及代工公司昕琦科技,也發生罷工事件。起因是因為公司計劃於 2015 年遷移新竹廠,但新廠址距離過遠、補助金額過低,也沒有安排資遣為選項,甚至要求變更排班制度,引起工會不滿。
昕琦工會向資方要求,應該向員工告知詳細的遷廠計畫及明確時程,並且主張通勤時間,須計入工作時間,且總工時不變,額外產生的通勤費用,則比照出差費用計算,做二休二的工作契約不能改變。此外,不願意至新廠工作者,有權選擇領取資遣費。
雙方談判無果,致使工會決議在 5 月 23 日清晨開始靜坐罷工,約兩小時後,雙方再度進行談判,資方承諾在 2019 年前不會遷廠,且無論遷廠前後,只要職務調動涉及工作地點的變更,公司就提供資遣選項。勞資雙方就此達成協議,結束這次罷工。
合正科技:春節開工就罷工
就在今年農曆年後的開工日,位於桃園的合正科技,因為資方積欠勞退金與加班費,並且開始變賣土地、機具與專利,等疑似脫產之行為,使勞方憂心自己成為「華隆第二」,於是在在 2 月 15 日發起罷工,並且封鎖工廠出貨路線。
經過一整天「漫長」的談判之後,2 月 16 日凌晨 1 點,資方同意工會要求,除了承諾返還積欠的加班費與提撥短少的勞退金外,公司也同意「法定資遣費加上 5 個月平均工資」的優離方案。工會認為主要是因為貨品當天必須裝櫃出貨,才能夠準時送到客戶端,否則將面臨違約風險,工會封鎖工廠出貨路線,掌握到勞方要害,才取得最後的勝果。
美國近代史上最大罷工:Verizon
和溫良恭儉讓的台灣勞工不同,歐美勞工更積極主張自己的權益,工會也更強硬。
就在 6 月 17 日,4 萬名參與對抗美國電信業龍頭 Verizon 公司罷工的工會會員,同意資方提議,接受一份為期四年的新合約,結束了長達 54 天的歷史性大罷工。
這場堪稱美國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工,始於 4 月 13 日,Verizon 美國東岸地區 9 個州加上華盛頓特區的員工參與了這次行動,主要是管線工人與話務中心員工,他們分屬兩個不同工會:美國通訊勞工(CWA)與國際電子員工兄弟會(IBEW),共同發起這場戰役。
「光是去年,Verizon 的獲利就高達 180 億美元,但公司卻還想要從員工身上榨出更多好處。」工會領袖表示,Verizon 想要將更多工作外包,甚至包到海外,並要求技術人員離鄉背井到遠方工作,至少兩個月不能回家,卻只提出 6.5% 的加薪,同時還想要減少員工的退休金、醫療福利。
此外,Verizon 公司對外宣稱這些員工的薪資加上福利,每年收入超過 13 萬美金,但工會則指出話務中心員工的平均薪資只有 6 萬 9 美元,即使是資深技術人員的薪資也只有 7 萬到 8 萬之間,與公司的數據明顯有落差。
罷工行動開始兩星期後,Verizon 公司提出「最新、最好,也是最後的提案」,包括加薪 7.5%、優惠退休方案、醫療補助等,同時也向員工喊話「上千名仍在職的員工,必須加班分擔你們的工作,此外,已經有一千名罷工員工回到工作崗位,這個數字還在增加中。」
但工會認為這份加薪會被公司以其他形式吃掉,也沒有實際保障員工的就業安全,因此拒絕接受這個提案,持續罷工。Verizon 公司則毫不意外的扮演邪惡資方角色,在 5 月 1 日宣布,取消所有參與罷工者的醫療補助。
這個舉動激起工會更大反彈,在 5 月 4 日發動「Stand Up To Verizon」活動,在全國 400 個地點串連抗爭,其中一個地點是在 Verizon 的股東大會場外,還導致 15 個人被逮捕。
罷工持續一個月多之後,美國聯邦勞動部與國會議員都介入,希望能幫助雙方找到妥協點。最終雙方達成新協定,公司同意加薪 11%,並提供額外的獎金,並保障退休金與醫療福利不變;工會則同意對外包工作及外派讓步,為這場歷史性的罷工畫下句點。Verizon 公司還將事件始末整理成一個網頁,一方面當作未來勞資爭議的參考,一方面也表現出自己愛護勞工的樣子。
亞馬遜德國罷工年年上演
美國電子商務巨頭 Amazon 是身價數一數二高的零售商,但近年也因為勞資問題而飽受批評。
德國作為 Amazon 全球第二大市場,有超過 1 萬名倉庫員工,外加 1 萬名旺季臨時工。德國電商工會 Verdi 自 2013 年以來,多次號召 Amazon 德國物流倉庫員工展開罷工,認為員工的工資與福利應該與德國郵政和通路業相等。但 Amazon 認為物流中心工作為搬運、包裝和出貨,沒有實際配送業務,且目前薪資已高於平均,表明不太願意調薪。
為此,2013 年耶誕假期前夕,上千名德國 Amazon 員工展開罷工,但 Amazon 態度強硬,表明比起罷工,他們比較擔心大風雪延誤航班,最終罷工不了了之。但事情沒這麼容易結束,2014 年 5 月和 9 月工會分別發動 1500 名和超過 2000 員工上街抗議,總算讓 Amazon 態度軟化,同意調漲 2.1~3%的薪資。
但這不足以讓工會成員滿意,2015 年的耶誕節旺季,Verdi 因反對旺季過度加班再次發起罷工,而 Amazon 則以補償協議抵制罷工號召。2016 年 3 月又有零星的罷工事件,頻繁的罷工對於 Amazon 品牌形象已造成損傷,雖然亞馬遜多半不為所動,但在爭議徹底解決前,今年耶誕節,恐怕還有一波罷工行動。
試問誰還未發聲?
從上述幾個案例可以看出,台灣罷工的訴求與西方相比,幾乎可以用「卑微」來形容,幾乎不敢爭取實質的加薪或工時問題,很多都是在要求雇主「遵照《勞基法》規定」。長年忍氣吞聲、任勞任怨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結果。
「試問誰還未發聲,都捨我其誰衛我城,天生有權還有心可作主,誰要認命噤聲?」-《誰還未覺醒》2014 香港雨傘革命主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bXLbHrMds
有人說華航空服員罷工是航空業的太陽花運動,這個比喻雖然不甚完美,但罷工與政治抗爭確實是極大的同質性,2014 年香港「和平佔中」時的主題曲,拿來用在罷工場合,也極為合拍。無論華航空服員、科技業勞工,或任何產業的勞工,若不為自己發聲,就只能一邊認命噤聲,一面酸笑鬼島台灣「低薪過勞」,也改變不了現況。除了空服員、賣肝工程師,有苦不說的醫護、警消、服務業員工,是否也有一天能為自己勇敢發聲?
跳出熱血激昂的社會運動思維,從科技的角度看罷工,不難發現,儘管是科技公司,其實罷工的發動者都是非常基層的勞工,未來當機器人進一步普遍,取代大量基礎勞工時,罷工還會有效果嗎?相反的,機器人難以取代的工作(例如空服員與護士),未來發動罷工時,對社會的影響是否更加巨大?
延伸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