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區塊鏈是「賦能科技」── 堵住金流的那顆大石,2016 年移開了嗎?(下)
聽 MaiCoin 的 Nick 談了區塊鏈的概念與應用後,《堵住金流的那顆大石,2016 年移開了嗎?》的另一位講者,源鉑資本(Kyber Capital)執行長胡一天講起這個主題提到的第一個單字是:賦能(Empower)。
「區塊鏈是賦能科技,它像互聯網一樣讓過去沒有資源的單位,例如臺灣最多的中小企業,能做到更多事情。」
胡一天認為,區塊鏈帶來的「新型態信用基礎建設」會是金融變革的新希望。
「區塊鏈是一種做事的方法,或講白一點它就是個資料庫。而金融業的本質便是記帳和轉帳,記下誰付誰、還誰、欠誰多少錢,在網路資訊不發達時,我們需要透過某些信任的人或機構撮合交易,由他們處理問題;因此得對這些機構做監管與限制。當時這些規則很複雜,今天我們可以在一個帳本上觀察運作,事情就變得簡單得多,區塊鏈則是讓這件事情發生的技術。」
他說,現在的交易建立在法律框架、科技的假設上,區塊鏈技術則讓這些假設變得不必要,進而將信用風險降得更低、更簡單,這叫做「信用普惠」。
「過去的金融架構是『單一中心』:中央銀行,所有使用鈔票與銅板的人都是央行的客戶。為何這個架構會有問題?世界上有 20% 的人沒有銀行帳戶,五分之一,你不能說金融是很普及的東西,另外,長尾效應的高成本讓某些交易根本無法執行,區塊鏈則挑戰了這個體制,創造許多新機會。」
胡一天並提到,2015 年,全世界有超過十億美元的創投資金投入「區塊鏈」相關新創企業,這是一個很大的框架,想做服務不一定要完全使用比特幣那套方法。「新創的服務效率若能比既有者高,就一定有機會,同時,網路也幫忙降低了產業門檻。當然很多人會死掉,但大方向還是正往這邊走。如同區塊鏈技術新創公司 Digital Asset Holdings 的 CEO Blythe Masters 所說:錯過區塊鏈,就像當初錯過了互聯網。」
區塊鏈將促使中小企業的放權與自制
那麼回到一開始說的,為何區塊鏈能賦能中小企業?它讓三件事情發展更迅速: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自治(autonomization)。
「去中心與去中介化比較好懂,區塊鏈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中心,也不一定要走銀行體系,減低資訊不對稱和人為的融資風險。自治則是指把『控制以及選擇資源的權力』回歸個人,你為何要借錢給某人?你自己決定。沒有放權和自治,我想是目前中小企業無法發揮的原因。」
這同時也可以解決臺灣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發展落後的狀況,進一步推向無貨幣交易。胡一天說,過去門檻限制高,小企業其實無須符合那麼高的金管要求,用大數據方法把每個金流抓出來,將監管制度做分級,銀行也不用在像之前維持一個很大的結構。
不過胡一天也特別提醒,區塊鏈概念不該是以答案來找問題,「你要對(想跨足應用的)那個產業有所理解,去看用戶和市場缺乏什麼,才知道區塊鏈是不是一個解答。」
至於前面提到的「新型態信用基礎」,是討論在這個以網路和加密機制「虛擬」出的多中心清算網絡(network)中,「信用」這件事該如何轉換。「單中心非常有效率,但大家都知道這就跟極權一樣會出現問題。不過相對地,若所有人都能無障礙的自由轉錢,又該如何防治不法行為?」
如同 Nick 介紹的,區塊鏈系統中每個帳戶的名稱資料要有金鑰才能改動,加密機制也會把新資料和前面一鏈都重新加密,就像在解一個密碼學的問題,其中每一筆交易的驗證都不一樣,區塊鏈的演算法幾乎不可能攻破、非常安全。然而不安全的不是演算法本身,而是人與平台的行為和管理。
「因此,比特幣被許多國家政府禁止,不是因為它挑戰了什麼體制而是不夠安全。的確有某些擁有高超技術的人心存不善,人性不完美,所以基本上政府的態度是折衷,透過一些網路協定機制增強某幾個節點的可信任度。」
區塊鏈跳脫以往的信用框架,隨之而來的卻是其他問題,例如這個人到底能不能做這個交易?要怎麼管理網絡中的數位身分?「如何用演算法保護使用者,讓現實生活中的個人信任和信譽能在區塊鏈的世界裡繼續保有,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各國都在研究。」
區塊鏈在非金融層面的應用
胡一天強調,「點對點」有天會變成通訊協定的一部分,那時現在被詬病的如速度和容量都將不是問題。這種數位世界有可能出現,但需要由許多基層單位逐漸建構起來,他們如何溝通?
「區塊鏈的推廣、融資、育才都難,這跟是不是在臺灣無關。」
他接著提出幾個非金融層面的區塊鏈技術應用,首先是我們的老議題:食安。「過去大家依賴某個信任的機構進行驗證與貼標,未來農透過在地社群刻入資料底層(節點),便能快速的驗證。除了顛覆以往機制,也將人們直接放進網絡,解決了推廣。」
奧丁丁網路市集的商品包含生鮮食品,除了把商家資訊放上網路地圖,還以區塊鏈整合海洋魚群的資訊,讓優良商家經過這個不可竄改的驗證,推廣更好的產品。NASDAQ 現在也已研發出技術,你可以透過區塊鏈的技術發行自己的股票。很多中小企業還不能或不打算上市,但他們要如何管理眾多的股東和股票流向?這原本是件成本極高的事,區塊鏈可以一目了然股票成本怎麼走,並且符合不可竄改、對外公開、實名制、防洗錢等要求,交易紀錄透過區塊鏈被法律承認,也為中小企業創造融資新管道和市場。」
「另外,日本記帳服務 Zaim 的背後應該還沒有區塊鏈,但觀念很有趣,它由日本最大食譜網站 Cookpad 公司出資、並以非常高明的方式推廣:將家庭主婦們視作一個個小企業,買菜則如同公司營運,管帳記帳更是真實需求,Zaim 做了一個雲端軟體,透過尋找食譜與買菜的行為,把記帳從 Cookpad 轉回自己平台上,效果非常好。」
越小的經濟體越不可能封閉
分享後的問答時間,有參與者問到:比特幣企業的金額越燒越大,到底誰能參與這個遊戲?新創們是否會變成大型機構的外包商?
「首先,金融產業是規範出來的系統,是因為人定下了規則才長成這副模樣,全世界的金管規範都很複雜和困難(所以才有人能靠這些複雜制度賺錢,例如律師和會計師),不會因為美國比較支持創新就容易做,要在這個產業存活本來就很困難。」
「現在的困難應該是法規讓電子支付的證照變得很貴,中小企業很難達到五億資本額(註1)。另外,臺灣有市場容量的先天限制,但越小的經濟體越不可能封閉,我們要不斷擴充、開放。這就是第二點,有些新創的策略是先累積資源,所以不見得現在做外包的團隊以後不會有其他發展;另外很多高端金融人才可能沒有技術、但有商業 sense,媒合這些人也是一個機會。」
最後,胡一天說:「如果看見(市場)保守就不做,可能不是一個適合做新創的態度,容易的順手錢賺了之後,你還是要記得去挑戰。」
註1:根據《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第 3 條,「電子支付機構」是指以網路或電子支付平臺為中介,並利用電子設備以連線方式傳遞收付訊息,於付款方及收款方間經營下列業務之公司:一、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 二、收受儲值款項。 三、電子支付帳戶間款項移轉。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業務。第 7 條則規定:電子支付機構之最低實收資本額為新臺幣 5 億元,但僅經營第 3 條第一項, 第一款業務者之最低實收資本額為新臺幣 1 億元。
Cover photo from BTC Keychain@flickr, CC License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