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我是老師,我有問題-FabLearn Taiwan 2016 自造教育年會來解惑!(上)

今年的 Fablearn Taiwan 在台南舉行

FabLearn 會議(FabLearn Conference)源自於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學研究院,自 2011 年開始,美國、丹麥、澳洲、巴西、日本皆舉辦過。FabLearn 會議目的在於藉由工作坊、研討會及論壇等系列活動,讓校園老師、自造者及關心自造教育議題的人有一個分享交流的平台及聚會。一方面加強自造教育者間直接溝通,促使各所學校、自造者空間交流彼此的教學經驗、營運及技術問題,相互學習;同時也藉由工作坊、研討會討論分享自造教育議題未來發展的方向及促成更多合作計畫,推展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並增進國人對「數位自造」與「自造教育」的認識。

照片來源:FabLearn Taiwan 2016
照片來源:FabLearn Taiwan 2016

對亞洲而言,「FabLearn」 聽起來有點陌生,它是一個針對助於數位自造教育的會議,目的希望透過交流想法與共同實作,創造機會並展現出數位自造的魅力以吸引學生,激發他們成為現在和未來的創新者。

自 2009 年全臺第一間自造空間 OpenLab. Taipei 開始營運,到今年全臺各地無論民間還是校園都開始設立 Fablab 或自造空間,臺灣可說是正式進入了「自造教育」(註 1)的年代。但教育不該只是「獨守空閨」,目前全臺跑透透的行動自造貨櫃 Fab Truck 有六部,專為雲嘉南及偏鄉地區提供數位服務的行動自造車 Maker Car 也持續一步一腳印,新北市更集結了五所高中職組成新北創客漾並設立創客教室 Maker classroom,動手做的種子逐漸向下扎根。

此時此刻,聚焦「教育」的 FabLearn 可說來的正是時候。

FabLearn 目前已經在美洲、澳洲、歐洲、亞洲(Fablearn Asia 2015 在日本橫濱舉辦)等國家辦過,會議內容包含論壇、短講及工作坊,透過實作學習數位自造,更是自造教育者的最好觀摩方式。而今年 Fablearn Taiwan 2016 在臺南長榮大學熱鬧登場,「到底自造教育是什麼?」「我該怎麼教?」「別人又怎麼做?」一起來解惑吧!

泰國經驗:什麼是自造教育?又該如何教?

「Making 帶給我們什麼?又改變了誰的人生?」

首先登場的是 DSIL fablab@school(史丹佛大學 Fablab@School 曼谷分校,現又稱 FabLearn Labs)主持人 Nalin Tutiyaphuengprasert Tukta,原本是製片背景的她,毅然決然轉身投入教育,她認為每個自造教育者應該要問自己兩個問題:「為何要讓學生動手做?為何要更改傳統的教室?」對她而言,答案是「因為我們要改變他們的思維和能力」。

照片來源:FabLearn Taiwan 2016
照片來源:FabLearn Taiwan 2016

「為何開始重視自造教育?」在面臨金融危機後,泰國開始思考如何重新追上國際腳步,並學會適應改變,「因為生活只會改變得越來越快。」Nalin 決定從改變教育制度開始,他們希望改變的不只是學生,甚至是我們傳統上認為離「學習」較遠的農夫或漁夫。她以巴西漁夫為例子,漁夫因教育程度較低容易造成工作機會降低、生活品質降低,於是教育者捨棄常規課本,用漁夫的語言編寫教材,短短三個月便讓漁夫都具有基本的讀寫能力,「從自己環境學習是最快的方法。」Nalin 認為善用環境和內容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不該只是單純的記憶動作,我們應該對學習改觀。」

Nalin 在地方基金會支持下於 2013 成立 DSIL,後來史丹佛大學加入並成為Fablab@School 曼谷分校,因而改名為「DSIL Fablab@School」。 「什麼對你才有意義?」Nalin 認為比起老師強逼學生接受既有教材,更應該鼓勵學生做東西來呈現已學知識,「騰出空間並不難,難的是該如何找到對的人、對的教學模式。」考慮到一年級學生還在適應新環境,自造課程從二年級開始,並從最基本的機具操作和技能開始,而非以作品為目標導向,希望能夠支持無經驗但有創作熱情的學生。

照片來源:FabLearn Taiwan 2016
照片來源:FabLearn Taiwan 2016

「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怎麼做?」
「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再學習。」

除了教導學生,支持老師也很重要。「我們目前學的東西和真實世界不同,單一理論或課程已經無法真正解決一個問題。」不只是學生,老師更要學習數位科技,並將不同領域整合成一個專案處理,以及開設跨領域、高階的課程來因應真正的學習需求。「但你要如何確定學生正在學習?」對許多老師來說,這是最想知道的問題,Nalin 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成為老師不斷嘗試各種非正規學習方式的原因,「試著讓學生反思他做了什麼。」透過小循環(簡單)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慢慢獲得自信後,他自然會去尋求更大循環(複雜)的知識,而這個過程中他便會不斷思考自己的學習過程。在最後,她也鼓勵所有肩負起自造教育責任的老師們,應該要對自造具有熱情和自信,「當自己成為 Maker 後,才知道如何讓別人也變成 Maker。」

日本經驗:不只是學習,還要和社會有所連結

照片來源:FabLearn Taiwan 2016
照片來源:FabLearn Taiwan 2016

另一位分享者則是 Global STEM Learning Association, Japan 代表理事、同時也是日本謙倉 FabLab 創辦人的 Youka Watanable,她認為應該把 FabLab 當作社會企業來經營,並和大學、市場以及整體經濟產生連結,共同思考如何提升大家能力。

目前日本國內共有約 16 間 FabLab,只有 3 間位於大學內,且並非政府主導,而是學生自主成立的空間,空間內聚集了不同科系(甚至有傳統上認為非「實作」類型的科系)的學生,不只是製作東西,舉凡彈鋼琴、讀書會等活動都會發生,而參與的學生只需要保有一顆熱情的心即可。

照片來源:FabLearn Taiwan 2016
照片來源:FabLearn Taiwan 2016

而出了校園,在社會風氣拘謹的日本,Fab 的出現則讓成年人得以開始探索,並找回瘋狂與樂趣,也讓教導者和被教導者的界線開始模糊,更加促進多向交流。除了經營自造者空間,Youka 也開始關注自造者教育,謙倉 FabLab 在去年年底舉辦 FabLearn Asia 2015,一起探討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Education)在國內教育可實行的方針和對策。

為了因應更多不同的自造需求,日本也發展出不僅止於 FabLab 的自造空間。如果說一般的 Maker space 像是雜貨店,那 Makers’ base 就是超級市場了,以女性時尚、觀光客為主要客群,並聚集木工、金工、陶藝、裁縫等 6 大領域並設置了任何你所需的機具、耗材甚至課程,比較像是專門為文創工作者和新創而生的空間。

6615901_orig-768x512
Makers’ Base TOKYO(照片來源:makezine

起源於日本東京的 FabCafe 則結合了咖啡館和 3D 列印機、雷射切割等簡單的數位服務,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輕鬆的氣氛下做自己喜歡的東西,日本 Maker 將之視為適合發想和交流的場域。當然,也少不了 Bio Lab,將 DNA 當作積木使用的新自造嘗試,不但減輕了生物製造背後所需的昂貴成本(儀器、時間),更讓以往嚴謹、繁複的試驗過程有了更突破限制的想像與創作。

 

看完國外,我們也將回來討論臺灣的自造教育,敬請期待下篇的精彩內容……

註 1:其實自造教育的定義很廣泛,每個人對它的緣起都有自我見解,此處指的是政府正式全面推動的階段。

延伸閱讀:

今年的 Fablearn Taiwan 在台南舉行

關於作者


leettlepon

現為vMaker執行編輯,愛玩愛吃愛科學,豢養倉鼠狂熱者,剛踏進Maker的世界並自得其樂,自信傑作是讓樂高機器人無限自轉。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