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發文化財之前,自認有創意的你跟文化對話過嗎?
「文化創意產業」若拆成文化、創意與產業三段,臺灣少了什麼?媽祖繞境、原住民祭典、引以為傲的繁體字以及食衣住行各方面的趨勢潮流,臺灣並不缺前兩者;然而,國外有迪士尼、好萊塢等影視產業代表,相對臺灣則是目前關閉的中影文化城(註1),很顯然地,在產業鏈上需要加把勁。
《青年創業系列論壇_超夯關鍵字大剖析》以「文創革命」為主題,邀請到好心地文創的創辦人黃奕杰、舞智企畫的執行長吳啟豪,分享自己投身文創產業的實務經驗,以及文化、創意、產業三者之間的關係。
黃奕杰:好心地文創,為文化與創業接上「產業」
首位講者是好心地文創的創辦人黃奕杰,念傳播出身的他觀察到一個現況:許多所謂「文化產物」,都是由過去文化元素與前人素質長期累積、衍生而來,人們對文化的詮釋卻時常有欠考慮。「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說法,『文創』又被解釋成『文化創傷』,例如把一個便當用客家花布包起來,就可以賣 250 元。如何不過度販售文化,是一門學問。」
後來,他在京都當交換學生的時候似乎找到了答案,除了看見日本人對「傳產職人」的尊重,也研究他們如何將好的精神發展成品牌(例如強調「乾淨簡約」的無印良品)。而真正思考文創與產業之間關聯,則是從碩士時跟著指導老師下鄉實作開始,「我們會幫當地社區設計專屬的文創商品,把酸菜做成酸菜包、山豬做成山豬排,也有常見的社區小旅行、探索地圖等。但總是花幾天規劃、推出之後就沒有後續了,於是我開始想,要如何讓這一份小地圖變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終於,去年六月成立好心地文創,推廣臺灣好的工藝與農產,透過實體場域的氛圍包裝、本土創作,找回屬於臺灣的吸引力。黃奕杰說,現已有超過 50 個品牌加入平台,包含從市集中挖掘、主動尋求合作或傳產轉型的團隊。他們希望這些作品不只停留在工藝品、傳統技藝階段,還能經由隊的通路與包裝流入一般人家中,由接觸創造需求,進而形成產業。
好心地文創十分認同日本美學大師柳宗悅曾經說過的:器物要透過「使用」才能看見美,所以這裡只賣生活中能使用的東西。「在邀請品牌進駐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傳統領域的迷思,有些資深工藝家不願意和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放在一起,這些老一輩的大師們很在意資歷,對生活實用性的共識卻比較低。對此,我們覺得與其改變長輩,不如從年輕世代著手,鼓勵大家從生活的角度去設計創造。」他笑說,好心地文創的選物標準便是:這間店倒了,還可以留下來自己用的物品。
他們也避免以連鎖店的「固定模式」擴張,不斷嘗試各種呈現方式與體驗。好心地文創的第二間實體店受邀開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黃奕杰坦言,當初自己的意願其實不高,是在高雄市文化局親自至臺中拜訪並說明後,才答應進駐。「我覺得文化局對推廣文創有想法與規劃,例如駁二園區裡面沒有性質重複的店,也敢大膽嘗試讓『理髮店』這樣的文化產物進駐。」
另外,也舉辦簡單的工藝課程、農村再生課程、串聯在地商家的展覽、市集等活動,並希望未來能前進中國大陸、韓國與日本,將這樣的文創產業形式推向國際。
最後,黃奕杰引用了印度思想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的話:「如果喜歡花,就去當園丁。做自己喜歡的事時,沒有恐懼、沒有比較,也沒有野心,只有愛。」
吳啟豪:當我們逐漸走向「樣板文化」
「臺南市以文化升格為古都,卻有很多古蹟莫名被摧毀,改建為停車場、商業大樓。慢慢地臺灣的文創變得只剩設計,缺少文化意義。」第二位講者舞智企畫的執行長吳啟豪一開場便有些沉重地說。
「大家喜歡旅遊、觀光和美食,但很多人不懂赤崁樓的朝代意義、去了安平老街只知道吃,重點是他們覺得這些與自身無關,不需要了解。我認為,最真實的素材應該是實際深入在地、與街邊的阿公阿嬤聊天,而不是讓文化屈就於觀光,尷尬得像是被逼著出來接客。我們很不願意面對的一點是,其實大部分臺灣人對文化是無感的。」他強調,沒有根基的文化,就不會有值得驕傲的文創。
吳啟豪說,臺灣漸漸走向「樣板文化」─ 只保留看得見的物件,看不見的東西如職人與地方認同卻不斷消失。「大家能不能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如果不能,是因為它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還是你根本不認識它?」
於是,除了經營旨在「推動臺南在地精神與文創活動」的舞智企畫,由專案整合、人力訓練、銷售委辦、活動設計與在地行銷等途徑努力外,吳啟豪還發起了 Wu Talk! 台南在地誌,以在地臺南人角度介紹鹿耳門、新美街、大崎里等地方歷史故事,並由文學、巷弄、市場、農村等不同途徑重新認識臺南。「文化畢竟是人類心理思維所造成的脈動,文創怎麼革命?我們要從源頭的『文化盲革命』開始,透過教育、在地沿革、時代紀錄等方式,讓大家去接觸、了解自己出身的地方,找到驕傲並產生認同。」
要有產業,必須從文化出發
分享過後兩位講者也與現場參與者們進行問答對談,黃奕杰首先重申自己對「文創革命」的詮釋:「要革命必須先體認、注意你的生活周遭,就像林百貨的重建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抓住『保留原始功能、重新再建』的原則。我認為應該從自身開始,每個小改變都是一場小革命,逐漸擴散至整體生活型態與文化。」
而兩位講者更一致認為,對於要參與文創革命的人而言,想走到「產業」還是必須從「文化」出發。黃奕杰舉例,手工藝或傳產職人轉型時,常會碰到「無法達到經濟規模」的問題,因此好心地文創先找到「隱藏的寶石」 ─ 那些技術、原創概念,再協助他們媒合傳統工廠嘗試量產,過程必須依循理解文化–>結合工藝–>設計產出的先後順序,才有經濟與產業的意義。吳啟豪也說,期待貢獻家鄉、創造經濟價值的人,必須先真的「回到家鄉」。「我回臺南已經 10 年,『蹲點』這件事非常重要,長期深耕你的社區才能發掘有價值的事物;若只是拿著查到的文獻,就乘熱潮返鄉、想有所作為,我想也只能靠運氣了。」
《青年創業系列論壇_朝夯關鍵字大剖析#4 文創革命》活動影片:
註1:由廠商承租改為「飛天文化園區」,目前休園中
封面照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