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新創為何需要外國人才,而政府為何不讓他們來?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台灣是一個有趣而熱鬧的社會,任何議題都可以發展成一團巨大泥沼,最終無人敢碰觸,發展也從此停擺。「人才」問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2 月 24 日中國時報報導勞動部提出的《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修正案,要鬆綁僑外生留台就業的限制,遭到新科立委「戰神」黃國昌阻擋,而引發各種大戰群聯電子董座潘健成與衝車大將軍邱毅都跳出來罵黃國昌「鎖國」,網路鄉民則群起聲援黃國昌,認為台灣青年都找不到工作了,為什麼還要開放外國人來搶工作?時代力量在官網公告,認為鬆綁會拉低薪資水平,網路媒體也整理了相關爭議的懶人包

一個本就複雜的議題加上政治人物與網民的口水大戰後,就變成一潭又髒又臭的爛泥,究竟這背後的利害關係如何釐清,政府又為什麼要修法?

3 月 1 日,致力推動改善新創環境的新科立委余宛如,號召了一群新創團隊與關心新創的夥伴,與其他 4 位立委與政府官員們展開一場「新創產業邁向國際的因應與挑戰」座談會,其中最核心的議題就是「外籍專業人士」(外籍白領)是否應該鬆綁,又如何鬆綁。因為根據目前的規定,即使當年 Steve Jobs 、 Mark Zuckerberg 或 Elon Musk 想來台灣工作,也是連門都沒有。(相關系所碩士以上學位,或大學相關系所畢業並具備 2 年以上工作經驗,Jobs 和 Zuckerberg 都沒念完大學,Musk 雖有兩個學士學位,但沒有念完研究所。)

新創企業為何需要聘僱外籍專業人士?

新創產業提出的訴求其實非常明確,首先是取消雇主年營業額 1,000 萬才能聘用的門檻,畢竟沒有幾個新創企業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第二是制定合乎時宜的專業技能認定標準,不要用學歷與簡略的工作經驗來定義專業。

圖片來源:余宛如
上百位新創團隊與關注新創的人士齊聚一堂,分享各自的案例。圖片來源:余宛如

新創企業究竟為什麼需要聘僱外籍專業人士,理由不外乎 2 點:

  1. 台灣沒有需要的人才。
  2. 需要多元文化激盪來提升企業思維

德商 ProSiebenSat.1 媒體集團亞太區投資長楊致偉表示,人才自由流動,才能夠不斷激盪出新的火花,包括 Google、Tesla 在內,矽谷有三分之一的科技公司是由移民創辦的,「混血基因是最強悍的新創動力,台灣更需要這樣的動力。」楊致偉說,台灣市場小不是問題,新加坡的市場也很小,問題在於台灣新創業者能否在創業的第一天,就把全球市場當作目標。要能夠發展出這樣的新創企業,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國際人才投入,「創業已經很難,不要再讓簽證和居留證來難上加難。」楊致偉說。

蓬勃運動事業執行長徐正賢則以林書豪為例,凸顯台灣法規的荒謬。「如果 5 年前林書豪想來 SBL 打球,很抱歉,他沒資格。」徐正賢說,林書豪當年只有哈佛大學學士畢業,也沒有工作經驗,不符合《就業服務法》規定,就算他願意來台灣打職業籃球,也沒有資格。「關鍵在於我們的法規究竟是要防弊,還是要興利?」徐正賢說。

有意思的是,台灣的立法精神幾乎都是防弊取向,防到彷彿台灣社會幾乎沒有任何弊端,官商不會行賄勾結,黑心食品無所遁形,非法移民完全絕跡,雇主們也都不敢違反《勞基法》……如果是這樣,那似乎不太需要談如何興利,但你我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即便是在目前這種困難重重的條件下,台灣仍然有將近 1 萬 5 千名的外籍專業人士(此數字未計入東南亞移工),加上外籍教師就有將近 3 萬人,雇主們為什麼要花費大量精神,辦理各種手續,還要照顧員工的家庭,面對可能產生的職場文化摩擦,卻仍然要雇用外籍專業人士?答案就在他的頭銜裡:專業

以目前幾個面向未來的產業來說,像是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跨國金流、虛擬實境、程式教育與運動產業化及科學化,台灣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不夠。在 TSS 台灣新創競技場擔任顧問的 Holly Harrington 表示,他們每個星期都會收到台灣新創公司的徵才需求,想要找到外籍人才加入團隊。當企業在本地找不到人才,雇用外籍人才又限制重重時,寶貴的時間與機會就白白錯失了,因此培育人才與打破限制都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FullSizeRender

開放與保護之間找平衡?

對於開放白領來台,還有幾個疑慮值得說明。首先,這項法令的調整與中國無關,所有這些規定都不適用於中國,中國勞工來台是要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處理,與《就業服務法》無關。其次,關於開放外籍白領是否會排擠台灣青年就業,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劉佳鈞署長指出,未來兩週勞動部會將評點制度做得更完善,以確認來台的外籍白領,真的是台灣找不到的人才,以降低排擠效應。但是實際的做法究竟為何,還要與業者們繼續溝通。

新創立的人才媒合網站 Sudo 創辦人林宛靜指出,

台灣人才外流是因為台灣的薪資結構沒有成長,無法聘請本地的專業人才;薪資停滯則是因為產業無法升級,跟不上時代變化;產業不能升級的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產業國際化程度不足,沒有經營全球市場的視野,因此更加需要國際人才的投入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有些人可能會說:「過去幾十年,都是這樣子,為什麼現在要改變?」台灣在上個世紀趕上了製造業與 PC 時代的大浪,甚至在網路剛興起的年代,一度可以與美國比肩,美國有什麼服務,台灣就有。但是當全球產業的典範轉移, PC 沒落,製造業面臨變革,台灣喊了這麼久的產業升級卻始終遙遙無期。

如果台灣還依循著製造業思維與工廠管理的概念,來面對新創產業與新時代的勞動環境,最終只會扼殺更多發展的機會,這讓許多關心台灣創業環境的人心急如焚。這場座談會只是一個開端,讓國會與政府能夠正視新創產業,余宛如委員也表示,日後將會陸續舉辦類似的活動,持續收集意見,提供修法參考。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關於作者


Kobe Chen

金屬搖滾樂中毒,科技狂熱份子,愛貓人士,愛妻男人,這些都是我。相信台灣不只是鬼島,相信每個人都希望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