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鄭國威專欄 / 從雜碎新聞到解答新聞

2014 年 02 月 10 日

對台灣媒體,特別是電視新聞跟越來越多的網路新聞,最中肯的形容詞,我認為是「雜碎」。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平面新聞也日益雜碎化,不過以比率來說,還遠低於電視跟網路新聞。

雜碎新聞是目的也是結果:新聞越快速、越短促、越沒脈絡、越斷章取義,製作成本就越便宜,而在收視率跟點閱率為最高判準,網路資訊爆炸,品質沒人在乎,文章只看標題的當下,雜碎新聞已經成為最主流的新聞意理。

我前陣子「又」在FB上拋出對這議題的觀察,朋友回應:「有救嗎?」「沒有」,我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只能期待他們快速死去。

死馬雖然無法當活馬醫,但可以另外養馬,或是換個更先進的交通工具。Solutions Journalism(解答新聞) 是我希望能推動的一種微調的新聞意理。也就是新聞媒體不只能指出問題,更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直接促成跟參與問題的解決。

為何要有Solutions Journalism?因為現在媒體只想要把問題永續下去,並持續找更多問題、甚至自己捏造問題來渲染。這會讓社會瀰漫「習得的無助感」跟大量製造「質量很差的焦慮」。

David Bornstein 與 Tina Rosenberg 兩位紐約時報記者以及Feministing 女性主義網站的編輯Courtney Martin 一起在2013年成立了「解答新聞網絡」 (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他們不希望新聞只是把事件的缺點暴露出來,把被報導對象的悲慘強化,而是希望發展跟評量那些把焦點放在問題如何能被解決,以及被解決的過程的報導,並提供記者這種報導取向可使用的方法跟工具。知名的奈特(Knight)基金會提供了25萬美金資助該組織成立,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普立茲危機報導中心以及洛克斐勒基金會等也都是贊助單位。

「解答新聞」的意理當然也有其批評,例如把問題簡化以利於提出某種解決辦法,或是要記者從頭到尾關注一個議題到找出解答並實際改善實在成本太高,而不切實際。

上下游新聞市集時常揭露食安問題,例如米粉沒有米洗衣精含殺蟲劑等,創辦人馮小非在跟我討論時也指出「每次我們要揭露一個重大事件時,也會思考這些議題如何能夠被解決,新聞報導時,當然有新聞倫理那條線,但是在新聞之中,指出問題解決方向,後續甚至與公民團體繼續努力,就可以改變問題。」

Usaviah 網路防災研究室 的李天申也認為新聞該朝這方面去報導,但他也說「不過很多人認為提出解方是政府的事,不然繳稅要幹嘛。這個意識形態要扭轉,可能不是只有新聞界,而是整個社會氛圍。」不過,同時我們又不信任政府,因此有些新媒體還有不錯的公信力,我認為是可突破僵局的行動者,這也是我所參與的幾個新媒體:全球之聲PanSci泛科學NPOst公益交流站等今年的目標,請多多指教了。

本文首發於數位時代 2014 年 2 月號公民之聲專欄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