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鄭國威專欄 / 看見黃色小鴨

我不是藝術評論家,但我相信「藝術,反映著人的內心」。荷蘭藝術家霍夫曼在諸多不同場合重複提及「希望橡膠小鴨帶給大家平靜、簡單」,當超越想像的巨大黃色小鴨出現在水面上,彷彿偌大的海洋或湖泊也只是孩提時戲水的澡盆。透過一隻小鴨,讓人們重新思考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跟冷漠是否必要……。

等等,我都還沒去看呢,哪來那麼多想像?

說實話,因為平日工作實在夠忙了,我放假只想當宅爸,對出門看黃色小鴨實在沒興趣(即使老婆不斷慫恿),上頭寫道看到小鴨之後會感受到什麼,也只是我瞎扯的。但我認為,從今年五月小鴨在香港維多利亞港展出,大量照片、部落格、報導毫無語言隔閡地傳播到台灣以來,黃色小鴨的藝術就開始了,而上段第一句話是真的:「藝術,反映著人的內心」。

其實只要將所有對於「黃色橡膠巨小鴨展出」的反應都視為藝術展演的一環,就不會為這陣子以來的「黃鴨之亂」所擾,反而看得更清楚。如果霍夫曼的創作是「把習以為常的物件變大」,那麼中國知名藝術家艾未未就是擅長將「習以為常的物件變多」來創作藝術。艾未未的藝術同樣反映著人的內心,而他發起的公民行動在中國特殊且蠻橫的管制手段下,都成為了破格的藝術,中國政府對艾未未做的所有打壓也都變成了藝術的一部分。同樣的行動跟創作,若無中國的脈絡搭配,皆無法成為藝術。例如艾未未收集汶川大地震後罹難學童姓名,如果在一般已開發民主國家,大概毫無難度,根本不需要一介公民來收集,但在中國,因為此舉諷刺了豆腐渣工程,所以受到各級政府單位抵制跟警告,但艾未未將調查過程一切即時公開,一方面透過推特這個「不能死第二次」的外國社群網站來傳播,同時也在新浪博客上記錄,文章不斷被刪除,博客整個被關閉,但最終成就了極為簡單卻撼動人心的藝術創作,例如由數千名網友共同念出5196名罹難學童的姓名所剪輯而成的《念》,在德國慕尼黑展出的,由九千個書包組成的「她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地生活過七年」大字。他後來前往成都,為維權人士譚作人出庭作證,被毆打入院,過程竟然又拍成了紀錄片《老媽蹄花》。他以藝術行動諷刺高壓政府的不合法,用「數大,便是美」的創作來反「蟻民」、爭「公民」,同時把強權政府拉上他設計的舞台,扮演一個丑角,讓更多網民知道「沒什麼好怕的」。

回到黃色小鴨,從一開始網路熱傳小鴨在香港的照片,到基隆說成功邀約,再到高雄、桃園接連搶先,然後桃園小鴨被風吹爆,或是電線太多,拍起來像告別式…再到基隆小鴨商品爭議,媒體報導基隆商家生意冷清、小鴨骯髒、范可欽放砲,以及網友評論跟延伸創作(例如進擊的巨鴨…)…其實這全都是藝術啊。就像艾未未在中國的行動一樣,也只有在台灣放這隻鴨,才會有這樣亂七八糟的情況,如果把黃色小鴨到台灣拍成紀錄片「看見小鴨」,就對了!都說了:藝術,反映著人的內心,據說那是台灣最美的風景。

如果紀錄片真的要開拍,在此建請拍攝者一定要把基隆市為了黃色小鴨推出的兩支App納入,一是宣導交管,另一個是告訴你公廁在哪的「尿尿App」,這兩支App足以證明基隆市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藝術。

(補充:沒想到這篇交稿之後,在12/31當天又出現了「黃色小鴨」爆破秀…)

本文同步發表於《數位時代》雜誌2014年1月號「公民之聲」專欄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