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鄭國威專欄 / 這年頭當個不喜歡跑步的人真孤獨

2013 年 10 月 30 日

我搞不懂,為何一下子,臉書上每個熟悉或陌生的朋友都在路跑。不是說臉書都是興趣相合的人才會聚在一起嗎?怎麼就好像只剩我一個人不跑步?我決定要一探究竟。

首先,路跑(或是馬拉松)肯定是強烈意志力的表現。路跑的過程中,你必須不斷對抗停下來休息的念頭,而如果能壓制住念頭,繼續跑下去,就是一種意志力的展現。那麼,到底是有意志力才能跑下去,還是能堅持跑下去的人會提高意志力呢?2012年一份針對自我控制與減肥的初步研究發現,能減下的體重越多的人,意志力都比較強,而意志力在減重的過程中也會有所提昇,減重越成功的人,意志力提昇越高。這讓我想到,許多常常在臉書上分享路跑經驗的朋友都認為路跑是鍛鍊自己突破難關的訓練,或許真不無道理。在這越來越烏煙瘴氣的台灣,有越來越多人靠著路跑來磨練自己的心志,也很正常。

科技推動可能是另一個原因。現在很多手機App都可以算出使用者的運動量跟消耗的卡路里,有的還可以針對你想要消耗的卡路里以及你日常的生活情況,提供給你運動的建議,例如如果你午餐吃了起司牛奶鍋,App可能會建議妳把車放在公司,走路回家。那麼,既然減肥是永恆不衰的顯學,而智慧型設備如手機、穿戴式的手環等科技玩意最常建議的運動就是慢跑,加上我的臉書朋友多半也是科技重度使用者或早期採用者,想來會都一個接一個開始路跑應也不意外了。

儘管如此,許多人花上大筆報名費參加各類路跑活動的理由是什麼呢?例如最近很紅的灑粉路跑、殭屍路跑、夜光路跑等,噱頭滿分,報名參加人數更是爆炸;儘管後續傳出諸如「浪費」、「污染」、「擾民」,以及活動規劃不善等等批評,但前仆後繼,願意花錢搶參加這些路跑機會的人越來越多。到底是為甚麼?

跟幾位朋友在臉書上討論之後,得出以下幾個可能的解釋:

1. 參加特殊路跑活動可以獲得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或炫耀的體驗。(感謝社群與電商達人老查提供)
2. 這些特殊路跑活動透過添加「快樂」跟「趣味」將做起來很痛苦的好事–也就是馬拉松–變得更有吸引力。(感謝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蔡宇哲老師提供)

但另外一個可能是:付出金錢本來就是驅使自己去運動的有效激勵,過往也有研究證實,減重過程中若獲得金錢激勵,減重成果更好。而這激勵包括給予得到金錢的機會或是失去金錢的威脅。其實就像是刻意花錢到健身房,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了解「錢已經花下去了,不運動就浪費了」來逼自己去運動,所以「付費去運動」的確是有些道理。

當然,參加某些特殊路跑,除了趣味以外,更有崇高價值。黎巴嫩的May El-Khali女士曾是一位馬拉松健將,她在一次車禍受傷後住院兩年,無法再跑步,然而她在初步康復後決定以辦理另一場馬拉松作為對這場事故的回應。她在黎巴嫩這個戰亂動盪不安的中東國家,成功持續地舉辦了國際馬拉松比賽,讓全國上下的人齊心一力。這種「即使我們什麼都沒有了,我們還有馬拉松」的夢想,與「我們都是馬拉松跑者」的一體性,讓對立跟分歧暫時被拋棄。或許路跑這種運動的單純,正適合作為突破藩籬、串連同心的媒介。話說我也發現臉書上不少朋友都是在跑步時結識男女朋友的,雖然不是用來追求和平,但用來追求女朋友倒也是蠻好用。

好吧,看完這篇就去跑個步吧!

(本文同步刊登於《數位時代》雜誌11月號「公民之聲」專欄)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