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12/27 - 抓住行星腳步的天文先驅-克卜勒的誕生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但 1577 年的彗星卻同時吸引了全歐洲天文學家和一位六歲小男孩的注意,這個小男孩不是別人,正是提出「克卜勒三大定律」的德國天文學、數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克卜勒早期篤信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並在二十五歲出版了《宇宙的神秘》,解釋了宇宙的幾何基礎。

這本書牽起了他和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的合作,克卜勒利用第谷收集的天文數據歸納出三條簡易的數學公式來解釋行星和太陽之間的運動,不但推翻托勒密的宇宙體系(主張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結合了希臘古天文學出版了《天文學大成》),更完善並簡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說。

在第一定律(也稱橢圓定律、軌道定律)中,他主張行星(地球)會不斷移動,並以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而太陽則是橢圓中的一個焦點。而第二定律(也稱等面積定律)中,他認為相同時間下,行星和太陽連成一線掃過的面積是相同的(行星離太陽近時跑得慢,離太陽遠時則跑得快)。第三定律(也稱週期定律)則給了明確的公式,每個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其橢圓軌道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

克卜勒在天文學、物理學和數學都投下了一顆震撼彈,爆炸後引發的影響十分深遠。2009 年 3 月 NASA 便以克卜勒為名,發射了一座太空望遠鏡到太空,致力於搜尋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希望能夠藉著它的「眼」找尋下一個地球。

終於在今年 7 月 23 日宣布找到「地球 2.0」-「克卜勒-452b」為目前為止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克卜勒或許已經逝世 400 多年,但他仍然在幫助全人類破解宇宙行星的奧秘。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photo via NASA Ames/SETI Institute/JPL-Caltech@wikipedia, CC License

關於作者


leettlepon

現為vMaker執行編輯,愛玩愛吃愛科學,豢養倉鼠狂熱者,剛踏進Maker的世界並自得其樂,自信傑作是讓樂高機器人無限自轉。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