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01/08 -把 8 年變 6 週,推進自動數據處理的打孔卡計算機

我們常在電腦試卷(啊,或許是正值期末考週的學生最不想看到的)、彩券上看到「打孔卡」的應用,一張整齊排列著固定數量方格或圓形的紙卡,利用填滿與留白來表達訊息。

這種打孔卡又稱穿孔卡,或依其發明者命名為霍列瑞斯式卡,概念看似簡單,其實是自動化數據處理的重要推手。

美國憲法規定每十年需進行一次人口普查,龐大的資料讓 1880 年代的人口普查耗費了整整 8 年。當時任職於美國人口調查局的德裔美籍統計學家赫爾曼‧霍列瑞斯(Herman Hollerith)想解決這個問題,他在打孔卡技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打孔卡片製表機(Tabulation Machine),以在卡片上打洞紀錄資料,並由機器自動處理數據取代以往的人力,僅 6 週便完成 1890 年的人口普查。

1889 年 1 月 8 日,霍列瑞斯以此技術申請了美國專利第 395,782 號,名稱為「編譯數據藝術」(Art of Compiling Statistics),並在七年後創業,建立製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20 世紀之後,打孔卡概念被移植至早期的數位電腦,成為電腦程式與資料的主要輸入媒介。而霍列瑞斯的製表機器公司也與其他三家企業一同合併為計算製表紀錄公司(Computing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並於 1924 年更名為萬國商業機器公司,即我們熟知的 IBM。

 

參考資料:

 

photo via Pharos@wikipedia, CC License

關於作者


der

PanX 編輯,商學院畢業的小流氓,除了文字,最喜歡狗和吉他。非常羨慕神樂,想養一隻定春。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