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在另一個台灣,穿戴式科技能不能讓陳金鋒晚點退休?

2016 年 01 月 08 日

台灣巨砲陳金鋒在開年之初就宣布打完今年球季就要退休,消息一出,多少人為之流淚心碎,許願希望鋒哥能夠再多打幾年。我不禁想問,如果有現代運動科學與科技裝備的幫助,鋒哥也許能夠再多打兩季?

陳金鋒

其實,科技介入職業運動領域早就不是新鮮事,近年來隨著穿戴式設備的進步,運動科技能做的又更多了。

最近剛打破北美職業運動連勝紀錄的金州勇士隊,可以說是 NBA 裡最熱衷投入運動科技的隊伍。他們使用的其中一項裝置就藏在球員的訓練衣裡,這個躲在背上的小東西,可以偵測人體的微小動作,紀錄球員的轉向與加速的力道以及膝蓋和腳踝的負擔和心跳速率,並依此推算球員的疲勞程度和受傷的機率,進而調整訓練的分量和上場時間。最了解勇士隊健康狀況的人,恐怕是去年在總冠軍賽中落敗的克里夫蘭騎士隊球星 LeBron James,他曾不只一次表示,勇士隊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保持全隊健康。雖然很酸,但我們必須承認,健康絕對是實力的一部分。

人類在高強度競賽時,常常會因為原力覺醒腎上腺素爆發,而激發出超越平常的表現,這種突破極限的精神,是運動員受人喜愛的原因之一,但恐怕也是運動員短命的關鍵(哭哭)。當球員帶傷上陣,抓著教練的肩膀說「我只有現在啊!」,如此熱血沸騰的時刻,也只有科技裝置提供的數據,能讓教練保持理性,叫球員下去坐板凳。

除了不斷挑戰極限的心態可能導致球員容易受傷、選手生涯縮短,職業球團的管理心態轉變也是關鍵。早年的球團及教練缺乏愛惜運動員身體的觀念,而現代球團則視運動員的健康為資產,一個頂尖球員一旦受傷,不僅薪水照領,戰績也會連帶下滑,買票進場的球迷也會減少,為了不讓這些珍貴的資產受傷,需要更多的球員身體數據,才能讓球員發揮最大實力,又能降低受傷的機會。

比起裝在身上的硬體,裝在大腦裡的軟體更重要

在職業運動的訓練場上,各種科技配備已經攻佔運動員身上的各個部位(比兄弟隊球衣上的廣告還多),從鞋襪、衣服、護具,甚至是牙套,都可以收集各式各樣的數據,監測身體狀況。除了貼身裝置,更精準的攝影系統也能派上用場,像 Swim Analyzer,透過高速攝影,將畫面送進 App 裡分析運動員揮臂、轉身、踢水的動作,進而不斷修正,來提升表現。運動科學家利比(Giuseppe Lippi)形容,在不久的未來,運動員的表現,將愈來愈多取決於科學與科技的分析,天賦的影響將愈來愈少。

科技輔具
根據科技輔具提供的數據,運動員可以更精準地優化自己的動作。(圖片來源:Zepp Lab)

但是話說回來,這些科技裝備也只能提供數據,至少目前我們還沒看到有什麼裝備可以自動修補受傷的功能,想要避免運動員受傷,不是戴上這些高科技傢俬就好了,最終還是要仰賴教練與運動員根據數據來修正行為,而台灣的專業運動圈,似乎還是有自己的玩法。

「觀念不改變,行為就不會改變,再多科技也沒用。」蓬勃運動事業執行長徐正賢指出,這些高科技設備台灣都有,問題是如何把數據運用到實際的訓練和比賽中。許多台灣教練和球員還是固守自己傳統的一套,「我看過一位著名的高中籃球隊教練,曾經讓球員練習一個小時不准喝水,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還有,研究證明了喝酒對運動員的傷害很大,但這種壞習慣依然很難改變。現在也有新的觀念說明長跑對棒球員來說弊大於利,但台灣棒球員還是每天在跑步。」

過時的觀念不僅提高了台灣運動員受傷的風險,也限縮了他們發展的機會,彭政閔說,自己到 30 歲才知道重量訓練的重要,因為以前的觀念都認為重量訓練會讓選手受傷,如果早點接觸重訓,他的進步會更快、發展會更好。

運動科學與新科技對於運動員的幫助愈來愈重要,球員和教練的觀念也要不斷更新,雖然時光無法倒流,鋒哥退役就像他轟出全壘打牆外的無數白球跟我的前女友,回不來了,但我們可以期待新一代的台灣巨砲,能夠在運動科學與科技的輔助下,更威猛也更持久!(吃藥是不可以的喔)

你對陳金鋒最有印象的是哪個畫面呢?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參考資料:

關於作者


Kobe Chen

金屬搖滾樂中毒,科技狂熱份子,愛貓人士,愛妻男人,這些都是我。相信台灣不只是鬼島,相信每個人都希望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