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 Academy 2015 專訪】不再只能定格視訊,Adam提高遠端通訊靈活度
Fab Academy 為 MIT 所開設的數位製造課程,以 Fab Lab 的標準設備為主,設計了為期 5 個月的系列課程,內容包括 3D 列印和掃描、介面和應用程式編程,以及機器設計等 19 種專業技術。在課程的最後每位學員除了要交每週作業外,還必須自力做出一個期末作品,這次創客窩專訪了今年參加課程的四位學員,一起來看看他們做了什麼吧!
擔任軟體品管工程師的林宜鋒在電訪中談起這段奇妙旅程不斷地笑,當初他開始接觸 Fab academy、踏進 Fablab 的世界是為了想擴展領域,打破自己在硬體方面知識和技術的侷限,學習更多技術以實現腦海中的點子。平時忙於工作的他,只能利用下班和假日趕作業,「過去的 5 個月讓我感覺負擔很重,Fablab Taipei 的其他夥伴幫了我很多忙,不是說他們幫我做作業,而是大家一起共享、交流心得和技術。」
自造來自於生活的不便
異地通訊越來越普遍,許多人利用電腦或手機視訊,但限制也開始慢慢浮現。以電腦為例,視訊的當下一般只能固定在特定角度,若想同時讓對方瀏覽自己的周遭環境,就需要別人幫忙移動螢幕,或是自己七手八腳地移動螢幕,林宜鋒希望改善這種生活中的小小問題,自造出讓每個人能獨立通訊的設備。
市面上的 beampro 便是這樣的產品之一,配備高端的視訊和音訊設備,附滾輪的底座可跟隨使用者的腳步,讓使用者在通訊的同時保持自由活動空間。林宜鋒想以這個產品為原型改造:首先就是不浪費資源,不走一體成型的路線,讓使用者能夠替換通訊工具。再來要加入更多自動化巧思,利用特定音頻來控制底座輪子的前進、後退和轉向,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更便宜(以下為測試影片)。
跟 Adam 說聲嗨
以這個基本構想出發,林宜鋒做出了 Adam(affordable distantly-attending machine),不要懷疑!作品名稱就是這麼簡單可愛。Adam 是個可以放置通訊工具的遠端操控三輪裝置,外型為切割成兩層的圓柱形木架,「圓形造型我覺得比較討喜,在移動時也比較不會卡住或掃到其他地方。」林宜鋒這麼解釋。頂端放置通訊工具的圓形板架能夠有幅度的擺動,讓視訊的畫面角度能夠更廣。
輪子則是以 PLA 為材料 3D 列印製成,且了提高 Adam 在移動時的穩定度,林宜鋒想藉助特定複合材料又薄又硬的特性,套在木架外當作外殼來穩定裝置,「不過沒有做好,就變成內殼了,但穩定度還是比什麼都沒有好。」說到這裡,林宜鋒又忍不住大笑。
相較於 beampro,Adam 一樣具備視訊和音訊功能,但不只如此而已,配備的麥克風能夠同時接收來自使用者和通訊對象的聲音,讓兩者都能透過特定音頻控制滾輪的移動。除了聲音控制,使用者也能透過藍芽控制裝置。
下一站,前進神經科學
在整個課程過程中,電路板等硬體方面是林宜鋒覺得最困難的部分,作品的許多細節也還不夠完美,可能是事前計畫不夠周全,也可能是時間來不及,但重要的是動手做了,在實現腦海藍圖的路上跌跌撞撞只是過程,「這次的課程帶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我現在看到任何東西,都會開始在腦海裡思考它們的製造過程。」
被問到下一步,林宜鋒立刻說:「我對神經科學有興趣!」他希望想出方法測量大腦皮質或肌肉電流,不過礙於目前人類對大腦的解讀尚有限,林宜鋒可能會較專注於量測肌肉電流,來了解肌肉的放鬆狀況,或許能應用在按摩機上,讓按摩機智能化更加貼近人體需求。
想看更多作品細節或作品使用到的技術課程,可以上林宜鋒的個人作品網站。
延伸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