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如何成為各方爭搶的人才?ALPHA Camp 與 中原大學育成中心給了這些建議

軟體正在吞食這個世界,各種新穎的服務、產品、商業模式一個個浮出市場,因應而生的是企業開出越來越多「過去不存在」的職缺,但我們的人才準備好了嗎?新興產業培育專業人才的 ALPHA Camp 創辦人陳治平與中原大學產學營運中心副執行長王世明在《新時代搶手人才養成術》講座中,談到他們認為的人才教育,以及台灣在面對世代典範變更、產業轉型的狀況時,還有哪些力不從心。

「大家把 ALPHA Camp 稱作創業家學校,在裡面我們教創業者們三件事:寫程式、mobile app、行銷成長,」講座於中原大學舉辦,陳治平(Bernard)沒有走上講台,而是選擇坐上前排的桌子,他環視了教室說道,「當然,我希望它未來會成為一間真正的學校,像這裡一樣的學校。」

學校教得很基本,進入產業後我們需要更專業的工具

Bernard 在香港出生,國中開始到加拿大讀書,他說自己是從小會把收音機拆開重組的那種人,很自然地選擇念電子工程,「我一直很喜歡學校,覺得那是很棒的環境。」花了五年取得雙學位,後面的兩年還包括實際進入職場,Bernard 知道自己不喜歡大企業文化,第一份工作就選擇在新創公司做 IC 設計,他很快地感受到人才流動的狀況非常怪異和不得已。

「在工作中我看到人們不斷離開,特別是年紀大的前輩們被淘汰後很難轉職,工程師的價值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高,我發現自己只是贏在年輕、學得快。」

經歷過五家公司、回去念 MBA、和朋友創業後,Bernard 發現自己對教育的興趣。他說,每件事都在改變,而且變換的速度越來越快,但大學裡面的東西很基本,教你怎麼做人、怎麼學習;進入產業後人們需要更專業的工具,ALPHA Camp 想成為這兩種狀態間的連接器。「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這句話是真的,軟體正在吞食這個世界,但人才並沒有跟上。到了 2020 年,資訊職缺將會遠遠超過相關科系畢業生,ALPHA Camp 的任務是將人們帶進新的經濟環境(We bring people to new economy)。」
( 更多 Bernard 與教育的邂逅:ALPHA Camp 帶你進入 「Startup Mode」)

過去服務的各功能逐漸被分拆,教育也可以嗎?

Great startups unbundle functions done by others. (好的創業是分拆別人已經在做的功能)─ Chris Dixon,矽谷知名創投

Bernard 接著提到一個名詞:Unbundle,分拆。過去的產品與服務總試圖將各種功能合併於一,但逐漸地,把現有服務拆開,將單一項目做到非常精緻,變成另一種創新方向。Bernard 並以「報紙」這個在世界各地都死得一蹋糊塗的產業為例,它之所以被淘汰就是因為各功能被分拆、優化了;提供資訊、遞送貨品、廣告、品牌經營,變成 GoogleCraigslistebay推特臉書,新公司們把各項需求挖深、客製化經營,這個做法非常有效。

那麼回到本場講座的重點人才培育,大學教育能被 Unbundle 嗎?大學裡有教授、內容、課程、考試和研究;現在 CourseraUdacity 網站上可以看到各地名校的課堂內容影片,GitHub 可以交程式作業,The starter league 訓練你的專業能力,CodilityHackerRank 負責設計考試,甚至直接將能力分出類別與程度,幫企業節省尋找資訊人才的時間。「你或許會說,大學最重要的是社交體驗、是網絡,但這在某些層面也能被 LinkedIn、臉書取代,學校的價值似乎還要再思考。」Bernard 聳肩,但表情很認真。

「社會能夠運作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同,教育體制卻要大家都一樣。」

話鋒一轉,Bernard 問大家,現在的教育到底應該長怎樣?社會能夠運作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大家在自己的專長上各司其職;但現在的教育體制是以當年工業革命的需求設計,並講求平等受教權利,要每個人都機械化地一模一樣。「現代人接收的資訊與隨之形成的價值觀已經和上一代不同,課程設計、考試卻沒變,衝擊和問題就出現了。」

他並表示,有了 Google 等搜尋引擎與行動網路,資訊不再需要被記住,然而為什麼有人搜尋得到答案、有些人不行?關鍵在於這個人怎麼理解問題、他的思考邏輯和解決困難的能力,因此,科技和數據將是未來教育的重點。

「用科技找到每個人的偏好、適合的領域和學習方式,就像臉書的演算法能按個人偏好調整使用者頁面,從進入學校第二天起,每個人學的東西都是量身打造。」Bernard 說,「這是我的願景。」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缺什麼

「身為教職者我遇過一件很有趣的事:出作業學生會抄或乾脆不寫,但有個課程叫做服務學習,要上山幫原住民策劃如何賣水蜜桃,這堂課沒有學分或車馬費,他們反而不翹課甚至願意熬夜完成,因為學生認為這件事有意義。」

第二位分享者 ─ 王世明主任在人才培育領域有 15 年經驗,其所服務的中原大學育成中心更在最近承接起桃園市青年事務局的「創新產業人才培育計畫」,他首先和大家聊到全球各國現況。「各國都有自己的政策,例如美國想把製造業拉回本土,他們認為創業是創造就業,透過大量且系統性的產學合作擴大學術研究效益,由企業出題、學生研究,聚焦在實務的產業需求上。」另外如英國專注培養高層次的技術技能;德國致力於落實技職教育,認為經認證的專業技術工(Facharbeiter)是競爭力關鍵;韓國則大舉投資資訊人才,扶植軟體和數位內容。

王世明以自己的教學經驗回應 Bernard 提到的大學教育,他認為重點在於課程所呈現的、以及學生接受到的價值。「後來我們想,孩子們這麼辛苦好像該給工讀金,結果事情又不一樣了,學生開始覺得一小時 120 元,我要做這麼多事嗎?」

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的王世明副執行長談到全球人才培育狀況
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的王世明副執行長談到全球人才培育狀況

台灣呢?

根據 1111 人力銀行的資料,台灣青年嚮往的前三名產業排序為資訊科技、傳產製造和工商服務,職務為經營管理、工程研發和生產製造,統計數據似乎跟上了大家喊得火熱的工業 4.0 與物聯網。然而若看另一方面,政府近幾年將重點放在幫助年輕人創業、幫企業找人才,台灣也有 76% 的上班族有意創業,卻只有 2% 的人正在創業,另外的 19% 在所謂籌備中,而高達 55% 的人有興趣但未行動。

「我認為,創新不只是創業,公司也需要能幫助企業內部或跨域創新的人才,」黃世明說,創業不是出社會第一步的唯一選擇,更不是跟風,「年輕人有熱情、敢冒險和嘗試,但是你得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否則沒人可以幫你。」

肯學,然後找到動力

產業環境不停變換,有沒有什麼人才特質是不怕被顛覆,會一直受到企業歡迎與需要的?黃世明認為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得靠創新、思考和學習來培養,要懂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心態很重要,你要肯學,把問題拆開慢慢解決。」

Bernard 也補充,年輕人若想創業則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動力。他說自己首次創業做了一款時尚 APP,一開始認為自己對此很有興趣,但逐漸地事情越來越多、每天早上越來越爬不起來,八個月後創業旅程結束時,他已變得非常討厭時尚。「創業的動力不能只是『興趣』,而是一股更強烈的推力,那種感覺在你碰到對的事情時就會懂了,就像現在 ALPHA Camp 帶給我的,那種你有好多東西要處理、你好累,但還是會願意下床展開一天的『使命感』」。

關於作者


der

PanX 編輯,商學院畢業的小流氓,除了文字,最喜歡狗和吉他。非常羨慕神樂,想養一隻定春。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