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還是未來?從面對同好到面對市場的 Maker
張東琳,在大三時就運用開源軟硬體資源 Arduino,做出一個水質監測器;初版的作品每次檢測後都必須由檢測人員親手撈回,於是他持續研究改良,最後以「多旋翼飛行器」做為載具、結合 GPS 功能達到遠距遙控監測的效果,進而開發成水質監測系統,大幅提高北港溪的檢測效率。
「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出一些有用的東西,」 ARKLAB 多旋翼工坊的共同創辦人張東琳說,「你我都是 Maker。」
他在《是玩具還是未來?談創客專題的應用性》活動中,與另兩位講者林信宏、李文豪分別從個人經歷、創新思維、以及投資者角度談 Maker 。從小就愛動手做的張東琳認為,產生一些模糊的創意,想辦法釐清它,接著動手實現,這就是 Maker ─ 不斷經歷從創意到創造的過程。張東琳笑說自己高中就曾自製火箭發射,大學時期也做過許多「好玩但無用」的玩具改造,例如必須隨著身體扭動才能轉彎的遙控車。「做了一陣子『無用』的東西後,我開始想怎樣能做出更有意義的應用?」
基於這樣的想法,張東琳在2014年夏天進一步成立了 ARKLAB 多旋翼工坊,致力於推廣多旋翼的開源應用:除了不時在部落格中分享技術心得,也舉辦工作坊邀請有興趣的 Maker 們一同動手、研究。
不只是遙控玩具,多旋翼背後隱含許多應用與市場
「一般人只把多旋翼看成遙控飛機類的玩具,但它其實有很多潛在的應用機會與市場。」張東琳舉例,好比從醫療著手,以多旋翼緊急運送 AED (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幫助失去意識的患者;或是在娛樂方面,運用多旋翼搭載相機,簡單達到原本成本較高的空拍效果;政策與公共事務上,則能即時地監督河川的汙染狀況、即時舉報。
不過張東琳也補充,Maker 擅長實現創意,但想再往商品化、規模化跨一步時,無形天花板就出現了;此時你面對的不只是一群同好,而是實際的客戶與市場。這道無形天花板,是所有自造創業者都必須謹慎面對的挑戰。
創新的問題包含至少一個矛盾
無論是改良飛行器或結合新的系統,都得經由不斷練習、累積經驗才能提升技術與品質。然而,創新才有機會做出差異化、甚至創造新市場,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創新如何發生?
林信宏,十年來致力於推廣「TRIZ」創新方法的TRIZ 萃思學會創辦人之一,為我們介紹了系統化創新方法:「 這是一種創新性問題解決理論,又稱作 TRIZ,它有自己一套特殊進行方法與哲學觀。」他談到,TRIZ 之父 Genrich Altshuller 為釐清人們在發明與創造時是否有特定法則可遵循,分析了大量的發明專利,進而總結出一套規律的模式,稱為「TRIZ 理論」,以用來解決各式各樣的「矛盾」。
「促成創新的問題包含至少一個矛盾。」林信宏解釋,例如鍵盤設計,希望面積能大一點方便使用、同時又想要方便攜帶,要兼具又大又小的特性時,矛盾就出現了;而創新的機會也在這裡。
那麼一套規律的模式是什麼呢?TRIZ 理論中整理了 40 項發明原理、39 個工程參數;工程參數彼此對應成 39 x 39 的「矛盾矩陣」,依據矩陣中的位置可以找出「為了解決此矛盾應該使用的幾個發明原理」。例如,想提升速度的同時,又想克服重量的問題,將兩者對照矩陣可得到:編號 2 的拆出原則、編號 13 的相反原則、編號 28 的代替力學原理原則等發明原理來改善。而林信宏也舉了實際例子:腳踏車配上「相反原則」,我們可以想出躺著騎、趴著騎、倒退或是將傳動裝置從後輪改成前輪等嘗試。(想調整更多工程參數可參考 TRIZ Matrix)
從面對愛好者到面對市場
時勢造英雄,擁有創新的能力很重要,但產業環境與趨勢的影響也無法忽視,一個有創業願景的 Maker 應該在什麼時間點展開事業?
李文豪,過去在電子業有15年 PM 經驗、曾做過工業電腦、十幾種不同的手機,現在是台安傑天使投資董事合夥人,同時是 MakerPRO 共同創辦人。他談到,近年電子業開始走向下坡 ─ 或至少是高原期的階段 ─ 從事電子產業的工程師,因而有了更多開發潛能的機會:成為 Maker 就是一種選擇。而開源軟體、蓬勃的社群、新技術、新設備、多樣資金來源(如補助管道、群眾募資、媒合活動等)的興起也都是 Maker 商品化時可運用的重要資源。不過,資訊的流通與開源也有其風險,代表著作品更容易被模仿、取代。
「社群與工作室模式將會越來越蓬勃!」李文豪指出,「不僅反應快速、多樣性也高,能夠因應潮流、即時修正努力方向。因此我認為,能協助 Maker 社群及工作室保持彈性的交流平台,將是未來重要的發展關鍵。」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