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MOSA 年會系列報導/借鏡英國:如何建立一個永續新創生態圈

台灣的創業朋友們,對於美國、中國等地甚至印度的新創環境或多或少都有瞭解,不論是從新聞媒體,亦或是藉地利之便造訪中國、東南亞,對於上述國家的新創生態圈,腦中大都可以描繪出個輪廓,但是歐洲呢?你有想過歐洲的新創環境是什麼樣子嗎?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誤)

Silicon Valley Bank 副總裁 Bindi Karia 這次應 MOSA 之邀,和台灣的創業家們分享英國的新創發展歷程。Bindi 曾在微軟的英國創投公司任職五年,歷經英國建立新創生態圈的過程,對於英國的新創圈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此次演講除了簡介英國的新創生態外,她也分享如何建立一個具延續性的生態圈,希望能供台灣的新創團隊們作為借鏡。

MOSA 邀請矽谷銀行副總裁 Bindi 分享新創生態圏
MOSA 邀請矽谷銀行副總裁 Bindi 分享新創生態圏

歐洲的新創脈絡

美國跟中國的創業組織大家可能比較熟悉,而在歐洲,也有許多專為新創所設立的組織。Startup Europe 就是一例,該計畫始於今年一月,旨在建立一個具規模的新創生態圈,邀請許多有志一同的創業家加入,同時幫助新創進行擴張。計畫將會橫跨整個歐洲版圖,大量的新創公司會一同參與此生態圈。Bindi 指出,目前生態圈中有近二分之一的新創來自倫敦,可以說是整個生態圈裡最活躍的城市。

健全新創生態中的關鍵因素

Bindi 認為,要建立一個健全的生態圈,有幾點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像是大學相關系所、新創圈的草根組織、新的社群(如台灣的 MOSA)、新創活動、自造者、創投、孵化期及育成中心、企業及政府等,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新創企業本身。而針對政府的角色,Bindi 強調,政府擁有制定政策的權利,藉由良好機制的設立,才能真正讓生態圈蓬勃發漲。

倫敦新創生態圈的建立

談完生態圈中的 What,再來就是 How 了,Bindi 自 2008 年起便開始參與英國新創生態圈的建立,並長期觀察,她將此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1. 萌芽期(2008 – 2010)
    倫敦的創新創業因子可說是從此時開始,最早是科技媒體 TechCrunch 於 2007 年時拓展到歐洲,隨後陸陸續續有了一些創業活動開始跟進。此時的新創公司們就像一個家庭,「許多新創都聚集在東倫敦的一棟老舊的紅屋中」Bindi 說:「他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互相學習與扶持。」
    在這個時期,整個創業生態圈可說是圍繞著核心發展,參與者多為新創公司、創業家、科技媒體等等。
  2. 開始成形(2010 – 2012)
    2010 年開始,政府、創投開始加入,生態圈開始擴大。社群也逐漸成長,像是有一個名為 3 Beers 的組織成立,此社群成員多為大學生,他們幾乎每晚都會有活動,相當活躍。藉著這些社群的連結,學生開始加入新創的行列,為新創生態圈注入一股活水,許多投資人甚至會與大學中的頂尖學生碰面,詢問它們是否有創業的意願,Binki 說明,這些創投、天使基金此時多為投資「人才」而非「企業」,他們先找有意願創業的人,再進行投資協助其創業。
    而在政府面,除了基本硬體外,軟體上英國政府提供相關顧問服務供新創利用。此時政府也意識到英國在電腦科學人才上的不足,「我們必須吸引更多電子、資訊人才來英國」Bindi 如是說。
    在這個階段,新創生態圈可說是開始輻射擴張,年輕人、外國人才加入也加速了這個圈子的成長。
  3. 快速成長(2013 – 2014)
    就像矽谷的 YC 或 500 Startup 一樣,此階段的英國新創圈也開始「選秀」,他們會選出最具潛力的 50 個新創,統稱為 Future Fifty,包括 Chica、Lumi、Lyst、Fintech 等新創,這些獲評入選的新創公司能夠透過政府的資源進行籌資。
    除此之外,政府也成立了 「Second Home」。Second Home 位於倫敦,採用資源共享的方式,將多個空間租給不同公司使用,提供新創一個共享辦公空間,扶植在地生態圈的發展。類似國發會支持的台灣新創競技場或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支持的社企聚落。
    Bindi 提到,隨著創業風氣盛行,許多英國大學、研究所都會開設創新創業相關學程,「創業」也開始成為畢業生的熱門職涯選擇。除了大學課程外,坊間也有像是 Hub for Tech 這類組織,擁有多達 28000 名軟體開發者、10000 名資料科學家一同進行培訓,不同新創社群形成一個巨大的叢集,成為宛如矽谷般的新創聚落。

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演講最後,Bindi 再一次表示,這些年英國新創能夠順利建起,政府的幫助功不可沒。官方顧問們相當了解科技產業對產官學的影響,因此亦不容辭地協助促成這個生態圈,他們會和新創圈的成員們定期舉辦早餐會等交流活動,傾聽每個人的聲音,「但也不能為了協助而協助,重要的還是做對的事,適時給予幫助」。

photo via BZ1028@Flickr, CC License

關於作者


李允誠

希望當個不只是談夢想,而是能夠說故事的人。PunNode 實習生。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