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為活動而生!活動通跟貝殼放大創辦人如何替活動注入價值

活動不只是聚在一起吃喝玩樂,辦成、辦好活動的學問跟技術可大得很。台北市產發局主辦的老闆學校系列課程以《不只是報名》為題,請到活動平台活動通的創辦人兼執行長羅子文,以及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的創辦人林大涵,和大家分享他們為何選擇這兩個本質同在「讓對的人事物相遇」的主題創業,以及一路走來的創業哲學和收穫。

活動平台是為了分眾的世界而生

「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要挑一個大家根本搞不清楚的創業題目?」羅子文笑說,年輕的優勢就是無知,因為不知道有多難,所以去做。他向大家解釋,在國外活動產業被稱作 MICE,是 Meeting (會議)、Incentive (企業的獎勵旅遊)、Conference (大型年會 / 會議) 和 Exhibition (展覽) 四個字的縮寫。MICE 是旅遊產業的一種,涉及層面極廣,包含龐大商機;但「活動」在台灣卻是個有待開發的市場。

他相信活動通平台會是未來每個人的需求,「我們已經過了那個一項活動就能娛樂和滿足所有人的時代。未來世界會越來越分眾,這現象在美國、日本等次文化發展久遠的地方已經出現,每個人的喜好需求不同,想要不一樣的資訊與社群連結。」羅子文說,很多人以為活動通只是在賣電子票券,但事實上他們更希望大家認為他們是活動領域的阿里巴巴或 Amazon,想打造一個能讓人表達自己、並閱讀別人如何表達自己的空間,以活動把人聚在一起,再維繫社群、連結到之後的機會與關係,這才是活動通真正在做的事情。

「這樣連結偏好社群的平台 ─ 而且是會實際參加活動、有行動力的社群 ─ 對仍在持續發展與變化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活動通始於新竹、長在台北、成於北京,羅子文說在坐穩台灣市場準備擴張時,他們曾考慮往東去美國或往西進軍中國。他們評估 MICE 產業在美國已發展成熟,而中國對活動、MICE 的理解遠不及台灣,他和伙伴謝耀輝兩人決定帶著題材特殊性和先驅者優勢,進駐中國清華大學的育成中心。羅子文說,若想做國際企業,創業一開始就得鎖定國際市場 (補充:他同時也是《客座創業家:第一天創業就走向國際》的講者),思考怎麼上市、擴張?最大可以去哪裡?你要想,才會往那個方向前進。

另外,他也提到幾位相當欣賞的創業者,包含在 2012 年成立華文世界第一個社會企業平台社企流的林以涵 、將 Ted Taipei 經營成美國以外最成功分部的許毓仁,以及相信每個人都有值得分享的故事因此創辦交點的黃敬峰,都是不斷透過「活動」把想法分給大家,創造共鳴並引起行動。

「我認為,活動的組成元素是 Content (內容)、Context (故事背景)、Commitment (實行) 和 Conclusion (總結)。台灣最缺乏的是實行,常常大家一片感動,結果卻沒人去幹。」羅子文說,和網路上的讚不同,活動吸引到的是實際出現的人群,他深信線下能以比線上更深刻力道將理念傳下去。

左起為主持人鄭國威、講者林大涵、羅子文
左起為主持人鄭國威、講者林大涵、羅子文

群眾募資最重要的是營造共鳴基礎說故事

台灣是人均捐款金額最高、同時也是受詐騙金額最高的國家,還有哪裡比台灣更適合做群眾募資呢?

第二位講者林大涵上台便先介紹了公司的名稱,「除了英文 Backer、Founder 有贊助者與創辦人之意,貝殼也是以前古代的交易媒介,貝殼放大、錢放大。你如果把錢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就會放大。」

林大涵從 2011 年開始接觸群募領域,曾於台灣最大募資平台 flyingV 服務,在去年 318 學運的紐約時報頭版集資案之後,收到了公司的解雇通知。「會走上創業的大部分決定都不是我自己下的,相信有很多人也是如此。我很謝謝 flyingV 的創辦人小光 (林弘全) 帶我入行、和放我走,我如果還在那邊就不會做現在這些事。」

2013 年,台灣由網路發起群募自辦了一場太白粉路跑,促成此次成功的原因是大家報不到正牌 Color run 的賭爛情緒;同年十月底,《看見台灣》紀錄片在國父紀念堂進行露天首映,門票在募資平台上一張最便宜也要七百塊,為什麼還是很多人願意贊助?答案在現場一道寫滿了贊助人名字的牆上:這是一種參與,贊助者可以拍照打卡,表示他們比誰都愛台灣。群眾募資就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你得找到群眾的共鳴點、掌握情緒並且學會說故事,而貝殼放大這樣的群募顧問在其中的角色就如同募資團隊的行銷小組。

做募資案和做任何事一樣,重點在格局、格調、格式

「拿前陣子很紅的台大集資登山來說好了,這些學生錯了嗎?他們沒錯,你會想罵他們也沒錯。案子裡,『不可否認,我們都將成為做出台灣重要決策的人』這句話惹毛大家。但其實他們沒說錯,只是不會行銷啊。」林大涵說,行銷不用被汙名化。

他提到自己曾陷入兩種想法,究竟是「不用向別人解釋自己,因為喜歡你的不需要、討厭你的人不想要」還是「不放棄向別人解釋,因為喜歡的人可能不知道、不喜歡的可能會跑票」?這樣的概念和行銷很像,好的專業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話,對他解釋他聽不懂的事情,林大涵如是說。

談到行銷募資案,他表示做案子和做事情相同,重點是格局、格調和格式。募資計畫的格局 90% 由客戶決定、顧問幫不了太多,貝殼放大的重點在幫忙團隊調整格式,大涵以「標題」為例簡單幫現場上了一課。

「我覺得標題是全世界最公平的競爭項目,因為一切事物都是競品,競爭人們的時間和眼球。」下標時你要緊抓三項重點:讓人想點進去、切合實際內容,而且要好記可搜尋。少了第一項,多好的內容都會被忽略;沒有第二項則會被認為在騙人;有了前兩項沒有第三項,消費者再怎麼喜歡你的產品也再也找不到你了。

林大涵在說故事上也有很多哲學,他認為唯一和最好這兩件事互為原因,因為最好所以唯一,反之亦然,重點是如何向外界展現這個價值。「人只認同他自認已經理解的價值,這句話很玄妙但很真實。你不可能用很短時間告訴大家產品或計畫的完整價值,那也不是行銷。行銷應該從對方的行為中發現適合他的切入點,反覆對話,直到他『以為』他理解了。」另外,他也說,利益和意義都很重要,沒有利益是無根、沒有意義則會心虛。

「顧問和提案人是兩人三腳,若有一方自顧自的走很快,兩邊都會跌倒。」

封面照片:PanX

關於作者


der

PanX 編輯,商學院畢業的小流氓,除了文字,最喜歡狗和吉他。非常羨慕神樂,想養一隻定春。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