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Tinder 駁斥約炮說!是打自己臉還是必要的反擊?

2015 年 08 月 18 日

交友軟體 Tinder 的炮名昭彰在網路上早已不是新鮮事,甚至已經成為相關需求的業界翹楚。然而近期一篇由美國知名雜誌<浮華世界>發表的文章卻點燃了 Tinder 公司的怒火,甚至在 Twiter 上一小時連發31則貼文公開反駁。該文章是由雜誌編輯 Nancy Jo Sales 撰寫,以<Tinder 與約會的末日>為題,透過多位使用者的採訪紀錄,抨擊 Tinder 帶起的約炮文化對青少年感情觀造成不良影響(這篇文章還將成為該雜誌下一月號的封面文章之一)。

一開始 Tinder 還不以為然,但隨後 Sales 轉發了另一則消息,內文描述 Tinder 的月活躍用戶中有30%都是已婚人士,換句話說 Tinder 的存在變向鼓勵著出軌,此舉正式讓 Tinder 官方理智斷線,也造就了該公司後續引起熱議的31則瘋狂貼文。畢竟約炮尚可稱是一種流行文化,但婚姻出軌恐怕就踩到了軟體的道德底線。

是幼稚反擊還是負面行銷?

在道德爭議上,Tinder 恐怕難以站得住腳,畢竟在網路搜尋 Tinder 就會看到數不清的約炮經驗雜談,也因此在網友眼裡 Tinder 的推文就像是自打嘴巴,回應的內容也被認為是孩子般的幼稚罵戰。不過這件事也確實引發了許多人的興趣與討論,知名媒體 WIRED 編輯群雖然也認為 Tinder 這次確實反應過度,但也質疑這似乎不像是一間頗具規模的公司會幹出來的事情。近年新的交友軟體不斷竄出,不排除 Tinder 有可能是想藉由爭議引起話題,也就是負面行銷,背後還有更多的策略。

然而據 WIRED 採訪過的網路行銷專家表示,或許大家真的太過高估  Tinder。他們認為 Tinder 大可以用一則幽默的貼文或一份正式的聲明來捍衛立場,都好過在推特上情緒失控的咆嘯。現階段此舉看來是弊大於利,雖然引起討論,但更多的則是尖酸刻薄的批評,Tinder 的發文中也沒有任何吸引人的要素,讓使用者願意親身去嘗試、驗證爭議。

是軟體造就了約炮文化?還是我們自己塑造了神話?

在一面倒批評 Tinder 的聲浪下,WIRED 其中一位駐站作家  ISSIE LAPOWSKY 倒是提出了另一種想法。撇開糟糕的推特貼文, LAPOWSKY 認為 Tinder 的反擊其實是合理的,雖然  Tinder 確實存在許多約炮行為,但並不代表軟體必須背上帶壞整個世代的惡名。原因就在於, LAPOWSKY 與現任穩定交往的男友就是在 Tinder 相識的,結局美好的網路愛情確實存在,然而當她向朋友提及這件事的時候,對方卻說「甚麼!我還以為妳看起來像個乖女孩呢。」

她承認網路交友確實存在著風險與充滿慾望的供需關係,但媒體不需要持續放大這些部分(或者汙名化)。尤其一篇篇華爾街富帥月戰多女的故事,都會讓大眾打從心底認為上 Tinder 的女性都是無知、欲求不滿又拜金的蕩婦。也因此會讓真心想結識對象的族群,為了擺脫「壞女孩」的標籤而漸漸離開,使的情況變本加厲。現實世界中,真的有許多人因為時間、地點或其他個人因素,無法面對面結識理想的對象,網路與交友軟體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機會,但我們正在用煽情的輿論抹煞他們的存在空間,LAPOWSKY 認為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延伸閱讀:你會因為朋友手機裡下載交友 app 而嘲笑他嗎?

此外,針對引發這場戰火的文章與30% Tinder 使用者都是已婚人士的報告,LAPOWSKY 表示這些都太過武斷。前者雖然蒐集了50名用戶的意見,但相對50萬的 Tinder 用戶只是冰山一角,但卻不見除了批評外的觀點。而婚姻出軌的事實在美國老早就存在,根據統計方法的不同,結果也會有戲劇性的變化。總之並不是 Tinder 創造了出軌的需求,只是軟體本身成為了其中一種媒介,媒介的改變在過去隨著網路發展也發生過許多次。

雖然偏見已經形成,但仍有努力的價值

包括筆者在內,很多人在聽到「匿名聊天」、「交友軟體」等名詞後馬上就是想到約炮,一方面確實顯示這樣的情況之普遍,但也可能我們就像文中所說的,早已因為主流媒體與偏頗的「經驗分享」放棄了其他可能性。無論 Tinder 爭議將如何落幕,新的交友軟體還是會不斷出現,也有不少軟體希望透過特別的使用方法打破框架。例如國內最近一款名為 Goodnight 的軟體就主打語音交流,並少見地限制使用時間在晚間10:00到凌晨4:00,試圖讓人們在深夜坦白心事。雖然不清楚在未來是否會像其他前輩一樣最終淪為約炮文化的推手(我想不少人也會如此認為),但在那成為事實之前,不仿用更開放的心胸去看待,甚至親身嘗試。如果我們能夠不預設立場,去看待科技與感情關係的運作模式,或許結果就會不一樣。

參考資料:

 

 

 

關於作者


喻守謙

PanX 實習編輯。早上反社會,晚上倒垃圾的窮困好青年。 想把語言當做思考工具,但最常做的就是拿來上緊自己的螺絲而已。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