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威專欄 / 誰說你我不是台勞
「清大高材生淪為澳洲屠夫」的報導雖然已經被證實為今周刊移花接木湊出來的,但這則故事肯定碰觸到當下台灣人心中最敏感的那塊位置,否則無法掀起如此大的波濤。9/12號晚上9點,我在推特上針對這則報導發了則短短的感想:「台灣人對台勞那麼敏感、抗拒,只因為非常清楚台灣的外勞是被怎麼對待的。」創下我在推特上近30000則訊息中被轉推次數最多的一則。
但其實台勞早就是網路世界的普遍現象了。事實上,現在看著這篇文章的各位百分之百屬於台勞,就跟我一樣,而且是最廉價的那種:不但不支薪,沒有員工福利,還可能得付錢給外國老闆。
我說的不是到矽谷創業逐夢的少數台灣科技人,而是住在台灣,卻每天在臉書、推特、Google+…等外國公司推出的社群網站上勞動不歇的你我。每一則塗鴉牆訊息、每一個轉推、或是每一個+1,都是我們自願免費付出的勞動。我們將個人資訊跟時間大把大把提供給私人企業,讓他們拿去換取廣告主的金錢來買我們的眼球。
而這正是「數位資本主義」(Digital Capitalism) 在當代社會的具體展現。用簡單一句話來解釋,那就是「使用者創造資訊、混搭資訊、最後消費資訊」,這裡的消費同時含括了實際上的購買以及對資訊的吸收。數位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極致,它徹底營造出「使用者為王」的幻象,在資訊作為最主要生產物的這個時代,將資訊的生產、整理、傳播工作全都交給使用者,然後再由其他使用者負責購買這些使用者製造的未完成品,然後告訴使用者:「你可以自己動手,讓屬於你的,變得更好。」
數位資本主義當然不限於外國企業,但在台灣的網路世界中,尤其在最熱門、耗費最多人最多時間跟精神的社群網站「服務」上頭,我們徹徹底底都是外國企業的打工仔。若真有清大生成為澳洲台勞,或許有可議之處,但與台灣全體網民都淪為「線上台勞」的規模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成為線上台勞還好,比較糟糕的是絕大多數的人沒有這樣的認知,或是不承認自己就是線上台勞。曾經以自由開放分享為號召的熱門社群網站,紛紛縮緊第三方應用的權限,並且允許廣告或付費訊息全面侵入個人的訊息流(stream),以符合創投跟股市的期望。或許從商業角度來說,台灣網民還真的很難選擇不再替外國企業當打工仔,但從Diaspora挑戰Facebook、Identi.ca挑戰Twitter、或是i-am-cc.org 讓我們可以將上傳到 Instagram 的圖片設置為CC共享等案例來看,其實還是有可以突破的點。或許失敗的可能性很高,但畢竟,只有當意識到自己線上台勞的身份,我們才能看穿數位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並在勞動過程中做出改變、反抗、甚至挑戰。
本文同步發表於數位時代雜誌2012年10月號「公民之聲」專欄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