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物聯網的「聚」與「變」?軟硬資源與市場模式總整理
「物聯網」在台灣炒到極熱,每個月都有許多論壇與講座,探討不同的垂直領域如何擺脫代工形象,於是手錶、家電、生活用品等等都開始連上網路,希望將產品服務升級。PunNode 科技新創榜與台灣微軟合辦系列物聯網講座,第一場從硬體、市場與平台談起,以三個不同的面向討論物聯網的實作中,有何挑戰與資源?
開發者面臨什麼挑戰?
聯發科技以 IC 晶片設計為主要技術核心,隨著科技演變,服務的產品也從光碟機轉向手機、數位電視,以及現今的物聯網裝置,並成立創意實驗室——MediaTek Labs,服務全球的開發者社群。開發者行銷經理——温英志自 2014 年起加入聯發科技,他將物聯網的現象歸納為「聚」與「變」。
在「聚」的方面,物聯網像龍捲風一般,襲捲了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不管是設計師、網站開發者、雲端開發者、自造者等等,皆一同投入物聯網裝置的研發與創新。聚集這麼多的資源,但物聯網的應用藍圖似乎尚未明朗,這便是它「變」的特色。溫經理表示,物聯網的變動因素來自於長尾市場的特徵,市面上 80% 的產品皆為少量多樣,從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庭到工業自動化,各領域中的多樣產品,各自擁有不同的溝通協定,怎麼統整進而完善用戶體驗,便是開發者的難題。而除了標準化戰爭外,還將面臨其他兩大挑戰——資訊安全與殺手級應用的缺乏。
2014 年的 GeekPwn 白帽極客嘉年華於北京舉辦,眾多白帽駭客將 pm2.5 的偵測器改造成了 WiFi 音響;破解了 Google Glass,進而觀看個人的隱私資料;甚至駭進了電動汽車 Tesla 的控制系統。當物件連上網路,駭客能夠攻擊的入口大幅增加,而產品的傳輸加密、儲存、系統、硬體、實體安全加密等五階段都有不同的安全要求,不同國家又有不同級別的標準,是發展物聯網的大挑戰。
此外,温英志認為,目前大公司尚未研發出殺手級的應用,反而中小型企業與個人開發者們,或許因為較無包袱而速度較快,能夠直接研發創新的裝置。聯發科技創意實驗室看準需求,提供 LinkIt ONE 平台,包括系統級的晶片,像是 MCU、GSM、GPRS、WiFi 等硬體模組,還有免費的 MediaTek Clound Sandbox 雲端資源。在過去一年,使用 LinkIt ONE 平台的團隊包括 Alchema 智慧釀酒器、SKUROMOTO 租用電動車、HandTie 腕帶簡報器、無人飛行機、機器人、MobileOcean 海洋偵測器與 Thousand Island Kitty 連網互動逗貓棒等等。
物聯網的商業模式總整理
除了新創團隊,科技巨頭們也積極參與物聯網市場,小米的共同創辦人——雷軍甚至宣布要投資 100 間公司,複製小米模式。硬體在群眾募資網站上的金額也不斷創下記錄,2015 第一季便已達到 7000 萬美元。徐毓良現任資策會新技術觀測組組長,投入網路應用的趨勢分析。他提到,當物件加上感測器並連上網路後,其實是連上了視覺化的服務、演算法與數據。
分析第一間上市的穿戴式裝置公司——Fitbit 的營利數字,硬體銷售額為 1090 萬,軟體服務的銷售則高達 670 萬。除了硬體創造的利潤,物聯網產品背後的服務和數據分析更被視為未來商機,顯示這時代已經從產品驅動走向服務驅動,也代表著更加多元的商業模式,徐毓良將其整理為以下幾種:
- 硬體銷售,數位不收費:Moto 360 智慧手錶、小米
- 硬體周邊套件銷售:以硬體為核心,販售周邊組合套件與產品線。
- 硬體銷售與進階服務訂購:硬體銷售與免費模式的服務。
- 硬體銷售與訂閱式服務:此為創投較喜歡的模式,創造非單次性的營收。
- 免費硬體與交易收費:例如行動交易 app Square 與 O2O 購物裝置 Amazon Dash
- 物聯網商業模式——服務維護費(租賃):服務維護費(硬體攤提並提供軟體服務)
- 物聯網商業模式——第三方付費:硬體免費、使用者服務免費、讓第三方付費
- 物聯網商業模式——解決方案:硬體與軟體形成的垂直領域服務解決方案
- 物聯網商業模式——跨領域服務收入:從核心產品衍生的跨領域服務收入,例:GoPro
- 物聯網商業模式——授權金:從核心產品衍生的授權服務收入
徐毓良最後建議,「不要想著靠硬體賺錢,要想不靠硬體怎麼賺錢」,台灣的業者若在「垂直領域的服務業」中,投入智慧硬體的研發(例如醫護產業),將大大提高成功創新的機會。
標準化戰爭怎麼打?
「IoT 是尋找與提供洞見的過程」,微軟的技術傳教士吳宏彬 Herman 破題指出,透過物聯網,我們得以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減少生產成本,並提高作業效率。最先運用物聯網科技的八大產業包括運輸業、零售業、工業 4.0、健康照護、安全與監控、能源業、智慧家庭與智慧城市。
「『物聯網』和『Internet of Things』一樣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大大地影響產品的發展方向。Herman 表示,「物聯網」代表了「物件」的連網,如果以此角度思考研發,就會做出一堆把家電加上連網感測器的產品。而 Internet of Things 則像是在「網路」的宇宙中,有許多裝置星球,依靠彼此的引力,組成了銀河系。創業者一開始就該思考自己的產品如何和市場與平台連動,不管是監控、安全、遠端管理和操作、韌體更新與設定,皆和雲端平台相關,如此才能發展出資料分析和數據應用。
微軟非常早之前就開始接觸各大企業的物聯網需求,並且實際進行多個先導驗證專案。而根據這些需求與驗證後的解決方案,最後彙集成了 Azure 物聯網套件包,提供連網裝置的資料儲存方案、資料蒐集、溝通模式與分析處理等雲端服務。透過雲端以量計費的模式,解決自行建置的高成本問題。目前這套方案已經獲得多家新創公司及包括台灣最大的導航軟體公司等多家公司採用,作為蒐集資料與後續分析處理的主架構。除此之外,還有包含全球前三大的汽車公司、世界上最大的電梯維護公司,與日本富士通等,他們背後的物聯網技術都採用微軟的方案。
提供連網裝置的資料蒐集、儲存、溝通模式與數據分析,甚至協助台灣最大的導航軟體蒐集路況並建置處理架構。除此之外,全球前三大的汽車公司,與世界上最大的電梯維護公司,他們背後的物聯網技術都採用微軟的解決方案。
微軟的 IoT 藍圖——研發套件與共通的溝通協定
微軟認為未來物聯網的真義在於串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大量的資料產出並且流動,因此 IoT 的主要價值並不是在生產連網硬體,而是在尋找與提供新的洞見 (Insight) 。透過今天的雜訊找出明天的洞見,是大部分微軟全球 IoT 合作夥伴正在火熱進行的事情。目前業界這樣技術不是沒有,但是門檻仍然過高,資源有限的中小型團隊仍難以跨入,形成另一種數位落差。
Herman 表示,微軟的資料分析雲端服務,透過瀏覽器提供業界獨家的視覺化資料模型工具,不但支援跨平台環境,更可以用拖拉的方式調整架構,幾乎不必撰寫程式,並且具有豐富的機器學習 (Azure Machine Learning) 演算法,大大降低過去處理資料及預測模型的困難度。過去的市場預測需由行銷人員依經驗推廣,在數據當道的現今,由 Azure 機器學習雲端服務透過瀏覽器就能建立預測模型,根據使用者研究獲得觀察,修改服務架構,待調整完畢後,模型便能直接變成網站服務。
除此之外,微軟也不斷地整合開發源碼至 Azure 平台,積極地邀請開發源碼社群參與,逐步擴大平台的支援潛力。
微軟即將於 7 月底推出 Windows 10,在 IoT 應用上也宣布支援並免費提供給 Raspberry Pi 2 以及 Intel 的 Minnowboard Max 開發版,供 IoT 團隊及 Maker 打造原型。目前網路上已經有不少相關開源 Maker 專案。同時於去年 11 月也宣佈 Windows 10 內建支援 AllJoyn 開源物聯網協定,讓所有安裝 Windows 10 的裝置都可以與其他物聯網裝置溝通,扮演 Client 或 Hub 的角色。Herman 建議不同的開發者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評估這些應用,例如自造者可以嘗試在 Raspberry Pi 2 或 Minnowboard Max 等硬體上開發;新創公司可以加入 BizPark 計劃取得免費的雲端資源和技術輔導;企業用戶則可積極地培養數據人才。
IoT 的勢頭正好,每個月都看見新產品不斷被推出,消費者購物時往往難以瞭解產品背後的支援平台,開發者若要滿足進階需求,或應考慮全球市場的支援性與資安敏感性作為全盤考量,除了能完善使用者體驗,也將建立流暢的開發歷程。
*台灣微軟為此次講座贊助廠商
photo via LOSINPUN@Flickr, CC License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