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鄭國威專欄 / 媒體有洞 用網路來補

2012 年 08 月 05 日

每次在坑坑洞洞的道路上騎車或開車,我心裡就會想:可不可以來個人把洞補一補啊!尤其是我老婆剛懷孕的那段時間,得每天騎著摩托車上班,用兩個生命去挑戰三尺一小凹、五尺一大凸的台中市道路,真的是讓我膽顫心驚,但又無可奈何。打抱怨電話去市府要求改善,動作總是很慢、而且下個雨就恢復原貌、再多附贈幾個新的坑。

後來我發現,時常走的某條路上,坑洞都被填平了,但不是養護單位做的,而是一群台中的義工團!我找到公視對該義工團的報導,發現這群義工也覺得道路狀況太糟糕,要政府改善又緩不濟急,於是乾脆自己來,號召了一群朋友、朋友再拉朋友,出錢出力,把道路上的坑洞一個一個補好,而且不只補自家附近的,只要在台中各地看見路上坑洞,就會出動。而這啟發了我,讓我開始改用「媒體有洞需要補」這個概念來描述我在做的事情。

現在的新聞媒體就像一條千瘡百孔的道路,很多人都在吶喊:誰來把路修理修理啊?有少部分人組織起來,用集體的力量要求政府或是企業改善道路、或是改變道路工程的發包跟監督方式,這叫做媒體改革,但成效不彰;大多數人別無選擇之下繼續靠著這條道路,但漸漸習慣並了解該如何避開坑洞,或是繞道,這甚至變成一門學問,叫做媒體素養。

然而自己花時間、成本,呼朋引伴把洞補起來,比起上述兩者來說,是更少人選擇的作法,因為這作法的確有很多問題,例如:一般人有能力把道路的坑洞補平嗎?施工品質有保障嗎?會不會反而破壞道路呢?熱情能持續嗎?鋪一半就累了懶了不鋪了,行嗎?這不該是拿稅金運作的政府職責嗎?如果是私人道路,那這樣做是否侵犯權利了呢?…真的,太多問題了,也都該被考慮。

我也曾異想天開地認為crowdsourcing,wiki model就可以讓公民媒體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只要「大量的用戶製造內容」x「議題強度」+「網路亂數」= 公民媒體的未來。但單單靠公民記者的熱情無法組織成一個有影響力、獲得讀者信賴、並且可以長期發展的公民媒體。

不過,我選擇先捲起袖子開始補,因為媒體有洞的危險性更甚於道路有洞。因為媒體有洞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不像交通意外可以那麼簡單統計出來,這讓人更傾向於忽視,讓政府與企業更容易卸責。

但洞實在太多了,我試著透過全球之聲去補國際新聞的洞,透過PanSci泛科學去補科學新聞的洞,單單就這兩個洞,就永遠補不完。好在我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有的幫助我,替我扛起大部分我不自量力想做的事情,有的忙著補其他的洞,例如勞工、環保、農業、地方新聞、調查報導…儘管還有好多好多洞,危險地 等待著墜落的下一刻。

兩個問題就教各位:第一、你覺得媒體還有哪些洞必須要補?第二、其實網路也有洞,你覺得有哪些,該怎麼補?

本文原發表於數位時代雜誌2012年8月號《公民之聲》專欄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