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鄭國威專欄 / 烽火相連到天邊–網路崛起的社會行動力

2012 年 05 月 24 日

網路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重重限制,使人們能在其中自由發聲,因此成為社會運動的有力媒介。但是,一波波在網路上掀起的運動,看似發揮了正面影響力,卻也遭遇不少困境。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10月9日,埃及首都開羅的塔里爾廣場又傳來大規模人民騷亂,造成起碼24人死亡,250人受傷的慘劇。阿拉伯之春一連串人民起義中,最受關注,也最快推翻長期執政獨裁者的埃及,面對著今年2月之後最讓人心痛的一天。

國際及台灣媒體多半以宗派/宗教對立的觀點,來解釋這次激烈衝突和嚴重傷亡的原因。然而,「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一個我所參與的國際公民新聞媒體,迅速對主流媒體的片面解釋提出反駁,曾來台分享埃及革命心得的阿拉伯文版編輯Mohamed ElGohary就在臉書上表示:「媒體若將10月9日發生的事故描繪成宗派或宗教之間的對立,都是大錯特錯。真相是埃及軍方用軍用車輛刻意謀殺抗議者。」

新媒體 新現象

用這件事作為本文開頭,是想指出「網路並非靈丹妙藥」: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葉門等國的人民抗爭,或許是因為社群網站和新網路工具而獲得幾年前不可能達到的結果,但國家治理議題的複雜性單靠社交媒體是不夠的,只要稍微不注意,我們很容易又落入主流媒體的操縱。

埃及的網路使用人口只占總人口的25%,與此相較,總人口85%都在使用網路的台灣,其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網路已成為絕大多數人每天都要使用的傳播渠道,也是社會運動或民間議題想快速獲得更多關注和參與的必備工具,在近年諸多案例中,更被不斷證實具有極大影響力。然而,我們究竟該抱持什麼態度來看待這種新社會現象呢?

網路不只成為社運者的稱手工具,在非專業社會運動者的使用下也促成了許多「非典型社運」。如今,單純的BBS和論壇獲得忠誠使用者支持,方便的電子郵件群組、部落格、影像視訊網站也各自滿足了需求不同的族群,而微網誌跟社交網站則以功能新穎、輕薄短小、黏著度高,成為社交媒體主流。社交媒體已「內建」於諸多社會運動,除了傳統社運積極學習使用以外,「新興」社會運動更以網路作為主要場域,呈現前所未見的力量,但這股力量也有其隱憂,甚至已經膨脹為需要被改革的對象。

突破封鎖,主導議題

若說2009年至今,台灣社會運動是由環保及土地正義議題所帶領,絕不為過。無止境的環境破壞與開發政策,雖然讓社運者應接不暇、屢屢挫敗,但也召喚出更多關注台灣破碎山河、對社交媒體非常嫻熟的新生代。例如「高科技冷血青年」關注高科技產業的血汗勞工、「反中科熱血青年」監督中科擴張、提倡用藝術參與社會動手作的「干擾學院」(這樣描述干擾學院,似乎有點太過簡化?)、以及反對國光石化最力的彰化環盟等等。

在諸多反對土地剝奪的運動中,大埔事件備受網民關注。2010年6月9日凌晨,苗栗縣政府派怪手與超過兩百名警力駛進即將收割的稻田中,以整地的名義在未繳交土地所有權狀的農民田地上恣意破壞,於是民眾以手機照相、將過程記錄下來,以簡訊通知PeoPo公民新聞平台公民記者大暴龍,大暴龍隨即將照片和影片上傳至PeoPo,並剪接製作成後來引發大規模抗爭的影片。影片迅速引發網民關注,包括筆者在內的多位部落客開始為文抨擊,展開部落格串連;縣府初期不以為意,主流媒體也無視於發生在偏鄉的政府暴力事件,但隨著更多網民參與,訊息加速向外傳播。公民記者傑利重新剪輯了影片懶人包,配上英文字幕跟英文口白,上傳至CNN iReport ,登上iReport的「關注焦點」。新頭殼、環境資訊中心等獨立媒體則將此一訊息以「台灣怪手毀田登上CNN」方式包裝,透過Yahoo!奇摩新聞傳播,逼使其他主流媒體不得獨漏這條已經刻意忽略非常久的新聞。

自發串連展現行動力

農運人士更透過網路召集,舉辦了夜宿凱達格蘭大道的行動,成功讓大埔變成政客無法迴避的議題。目前,大埔事件表面上告一段落,主流媒體的注意力早已轉移,但居民的生活難以回復,只剩公民記者持續報導,農運人士也有效利用網路串連其他土地及農業議題。

相關議題還包括備受注目的國光石化案。因與中科三、四期等大型開發案皆位於台灣中部,行動者與聲援者互相支援,以求從政商虎口下保住中部的生物棲地和糧倉。其中又以反國光石化運動者為主軸,他們以保育西部沿海溼地生物與白海豚為訴求,發起線上「環境信託」運動,突顯政府賤價出售重要生物棲息地,成為台灣首次結合消費者跟公民力量進行的環境信託,獲得了極高迴響。透過網路傳播,第一階段「白海豚洄游廊道」兩百公頃線上認股獲得五萬人參與,於2010年9月達成目標,展現實際力量。在各方努力下,目前國光石化已經由總統宣布暫停,然後續變化仍需觀察。

人民法槌由誰賦予?

然而這兩年發生的網路動員中,參與人數最多者並非社運團體所發起的,事件核心也非社運者和網路公民時常關注、經營的議題,甚至有不少與之對立。

台灣治安與司法常為民眾詬病,許多人深信「亂世應用重典」,覺得治安敗壞的主因是刑責太輕,輕饒未成年人犯罪、過分注重罪犯人權,反忽略被害者苦痛。然而,在社交媒體風行之前,從未引發像2009-2010年間如此大規模的「義憤」型行動。

2009年6月,一名余姓工程師和友人夜間在新竹南寮約會看海,被五名中輟青少年(原以為是飆車族)圍毆致死。消息傳出,引發長期隱忍飆車族的新竹人怒氣。死者同學在PTT新竹版上發起「一人一信救新竹」的運動,呼籲網友一起發email至總統等相關單位信箱,並透過竹科人聚集的mobile01論壇、大學生聚集的PTT、以及噗浪等社會媒體快速獲得網友支持,使得總統馬英九也公開回應,當時內政部長廖了以與新竹市長林政則在壓力下要求警方迅速破案。隨後網友又發起在新竹市政府廣場前的靜坐活動,約有百位網友參與。

同時,死刑議題亦興起新一波的討論熱潮。「宅神」朱學恒公開疾呼反對廢除死刑,他在部落格中以臉書上支持死刑者遠多於廢除死刑者為論點,痛斥主張廢除死刑者將罪大惡極的罪犯人權看得比被害者更重要。朱學恒透過其熱門部落格與知名度,成為反廢死陣營的代表人物,數度發文訴求執行已定讞之死刑,鼓勵網友聲援反廢死的立委。之後更發起「聆聽受害者故事」的活動,號召二千名網友至總統府前,與受邀的被害者家屬對話。從發出活動訊息至舉辦當日僅七天,臉書上的「反對廢除死刑聯盟」更超過六萬人加入。

傳播迅速卻激化對立

網上的反廢死陣營與支持廢死的社運者、及少數網友間的溝通,並未因為網路而順暢,反成為爭鬥加劇的原因。網路未能負起公共論壇之責、提供理性交流場域,而是創造了一個加強我群凝聚力、激起對立,以及言責真空的地帶。隨後發生的「白玫瑰運動」便是另一例。

2010年8月底,新聞報導台灣一位法官輕判性侵六歲女童的嫌犯,理由為該女童並未表示反對,因此「未違背意願」,引發轟天撻伐。報導激起網友義憤,臉書暱稱為「曾香蕉」的網友發起臉書聯署活動,要以民意開除該法官,短短幾天,三十萬人加入連署,創下台灣網路動員史上參與人數最多的行動。之後,曾香蕉及活動核心成員成立「正義聯盟」網站,於9月25日舉行「白玫瑰運動」,號召上萬人身著黑衣,手持白玫瑰,走上凱達格蘭大道,表示「不肖法官不退場,善良人民就進場」,總統馬英九隨後立即回應,表示「司法雖然要獨立,但也要貼近民意感受」,並指示應盡速推動法官法立法。

此外還有多起類似事件透過主流媒體助燃,催動網民更激動的行為跟言論。例如在捷運上有民眾用手機拍下年輕人不讓座,甚至與老人互嗆;透過行車紀錄器拍下違規駕駛;蓄意阻擋載運緊急病患的救護車;虐待動物小孩;校園霸凌……。許多「爆紅」議題影片皆由「鄉民」上傳到Youtube,轉載至社交網站上,然後透過主流媒體放送。事件發生後,皆有網友在臉書上發起相應活動或社團,獲得快速且大量的關注;隨之而來則是人肉搜索及快速流竄的流言。

暴衝的正義列車?

從以上案例可發現,雖然網路鄉民透過網路自發地快速進行社會集體糾錯,時常迫使主流媒體跟進、展現政治壓力,而獲得了實際成果,甚至比社運團體推動的議題更快獲得「成功」,但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首先,這些言論和行動就像是一部不懂得煞車的「正義列車」。在認定社會公義於既有體制無法彰顯的前提下,網路鄉民崇尚快速改革、以激烈的人肉搜索方式和言語暴力來達成目標。在此筆者反對以高道德姿態全盤否定抗暴者,以及社會弱勢為了自保而被迫激發的暴力行為,但在許多案例中,正義暴力指向的對象往往不是體制或真正的壓迫者,而是倒楣的替罪羔羊,而這些人往往同樣是體制悲劇結果的承受者。

其次,即使這部「正義列車」煞車了,也往往無法續航。許多案例顯現出,這些行動並沒有足夠的組織基礎,只靠一時民氣驅使,因此即使轟動一陣子,也很容易迅速散去。社會媒體和種種網路工具提供了短期的組織效能,但長期的投注是極耗費金錢、時間與精力的,加上絕大多數的動員參與者都不是長期關注該議題的人士,也都不是社會運動工作者,除了提供網路議論以外,能夠延續的資源很少。

此外,如幾起對外的國族爭議,像是「東京影展綠地毯事件」、「楊淑君亞運被判失格事件」,也都依循類似軌跡運作,網路社會行動力同樣失控、然後快速衰弱。

從好的方向來看,也可看見許多因一時義憤而起的網民,在一段時間過後,經由網路快速吸收各方資訊,非常深入地瞭解議題,並且在網路鄉民中扮演「自我糾錯」的機制。因此筆者認為,前述提及的問題或許會在網民文化自行演化的過程中被調和,但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本文刊登於人籟月刊87期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