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迎來群眾募資的「生涯年」,2015 年第一季數據解析
對於新創公司來說,做軟體與 App 相較於做硬體,成本低廉許多,但隨著群眾募資(以下簡稱群募)越來越盛行,許多做硬體的新創公司開始利用群募的方式籌措資金。有鑑於此,創投公司 Flybridge Capital Partners 的合夥人 Matt Witheiler 對此做出了觀察,藉由今年度第一季的硬體產品群募情況,一一進行分析。
Matt 說道,在過去幾個季度裡,硬體商較少利用群募來籌措資金,但在 2015 年第一季,硬體產品群募的資金擁有大幅度的成長,共有 128 家硬體商,預售了近 7000 萬美元的產品。
7000 萬美元是什麼樣的數字?相當於過去「五年」來硬體產品在 Indiegogo 和 Kickstarter 群募總額的 35%,若以運動賽事術語來比喻,2015 年第一季可說是硬體群募的「生涯季」。
哪些人募走了 7000 萬美元?
在這 128 家群募金額至少 10 萬美元的公司中,65% 在 Kickstarter 上募資,剩下的 35% 則在 Indiegogo。30% 的差距看似巨大,但正逐漸縮小,原因在於 Kickstarter 的群募資金多數集中在部份「明星級產品」 ,像是 Pebble Time,而 Indiegogo 群募金額則多集中在中間區段,換句話說,Kickstarter 群募金額呈現「長尾狀」,而 Indiegogo 則較偏向統計學中的「常態分配」。
Pebble Time 無庸置疑的是這個季度裡最大的贏家,它們的預售金額高達 2000 萬美元,以只有一個產品的新創公司來說,算是相當優異,畢竟就連手錶大廠 FOSSIL 第一季全產品銷售額也不過是 Pebble Time 的兩倍。
相較於 Pebble Time 的「明星級表現」,Sondros 和 Zano 雖沒那麼亮眼,但也不惶多讓,分別繳出了470 萬美元及 350 萬美元的成績單。
上表中,可看出穿戴式裝置是硬體群募的最大贏家,和二、三名的外接配件與家用產品有不小的差距。
第四名的單車類產品表現可說是相當亮眼,僅僅五項產品便募集 610 萬美元。之前很夯的 3D 列印表現則大不如前,11 項產品只募到 430 萬美元,Matt 認為主因在於近幾年市場上過多的同質性產品,消費者開始感到疲乏,對於相關產品開始失去興趣,若再無像 Pebble Time 等級的「明星產品」出現,3D 列印在募資平台將很難有持續性的成長。
出貨狀況
相較於亮眼的募資金額,消費者較為頭痛的往往是廠商的延遲出貨,之前的資料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產品準時出貨,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動輒要多等 1-3 個月,產品才會送到手上。那麼 2015 年第一季的出貨狀況又是如何呢?
截至 3 月 31 日,有 9 項先前延後出貨的產品終於出貨,而其他 27 項產品則持續「難產」,延後出貨的時程從數月乃至數年都有(Ube 便延遲一年半之久)。簡而言之,共有多達 1100 萬美元的群募資金仍被「套牢」,無法兌現(產品)。
對於在 2015 年第一季上線的產品來說,接下來的幾個月將會是見真章的時刻,平均來說,消費者在今年六、七月將可拿到產品。但若歷史重演,那麼許多消費者可要再等等了。為了避免延後出貨的情況,有些廠商甚至訂定一個相對安全的出貨時程,像是 Unaliwear Kanega 和 Neptune Suite 都保證消費者能在「明年二月」拿到產品。
若將出貨時程與募資金額以象限圖表現,則可得到以下圖表:
圖表並無法納入所有廠商,像是 Pebble Time、Sondros 和 Zano 等金額較大的廠商若要納入圖中,會遠遠超過圖表的範圍之外,而募資少於 15 萬美元的 40 家廠商則因空間過於擁擠而無法放在表中。雖說如此,從表中仍可看出,募資超過 100 萬美元的產品仍為少數,而出貨時程和募資金額也並非呈正向關係。
硬體產品群募的未來
Matt 指出,越來越多的募資專案傾向由廠商自行發起,而非透過募資平台,這也會對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等募資平台造成影響。
利用群募作為硬體產品的資金將會越來越普遍,但值得討論的是,在同類型產品不斷出現之時,若硬體產品沒有突破自身的技術或建立生態系(像是最近對於百家爭鳴的運動手環與各家 app 感到疑惑和猶豫不決),消費者是否願意持續買單呢?
photo via Rocío Lara@flickr, CC License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