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迎接創新時代,對數理教育的執著可能會阻礙國家發展

2015 年 03 月 31 日

自歐巴馬上任的 2009 年以來,以總統為首,全美幾乎口徑一致地大力推動綜合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 STEM 教育。近年來只要有地方傳出孩子在數學或科學方面成績表現不佳,學校、企業或是基金會便會趁勢介入課程,藉機擴大 STEM 的實行規模,甚至縮減人文相關課程的教育資源。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 Fareed Zakaria 近期發表了一篇論述,表達他對教育政策的擔憂。

今日的美國政府單位不斷告誡學子人文學科如藝術史,已經變成有錢有閒的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而站在議會另一端的共和黨,不僅沒有反對,反而更迫切地向數理教育靠攏,佛羅里達州州長 Rick Scott 更直言:我不認為擁有更多的人類學家會對國家利益有幫助。兩黨的共識在於:面對科技至上,全球競爭主導的世界,開放的多元教育已經過時,技術培訓導向的課程才是未來的主流,美國輸不起科技這一仗。

然而, Zakaria 認為放棄多元教育的政策,不僅是對局勢的誤解,更可能將美國帶往更窒礙難行的未來。美國之所以能在今日成為全球創新及創業的核心,正是因為過去高度自由的教育環境,培養出一群頗具批判思考與創意的學生。各領域間相互切磋、激盪出所發揮的相乘效應成果更不可忽視。當年 Steve Jobs 發表新一代 iPad 時曾說:「蘋果公司骨子裡不是只有技術的 DNA,這項成果是因為人文美學與科技的美好邂逅才得以催生。」

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創業者必須了解整個社會如何運作,挖掘人們內心真正想要的事物。美國能主宰 21 世紀,是透過不段揣摩科技與人類如何溝通、互動,才得以有今天的成績。

在過去的歷史中,美國多元且廣泛的教育一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在哈佛大學一份名為「教育與科技間的競爭關係」的研究提到,在 19 世紀歐洲的英、德、法等國,教育是少數人的權利,且政府將教育的目標限制在產業所需的關鍵技術上。與其相反,美國則提供大眾普遍的教育資源,因為當年的美國沒有太多根深蒂固的傳統產業供人們長期停留。接下來的歷史便是美國經濟快速站上世界舞台的黃金年代,人民對成功的渴望與目標不斷改變,鮮少有人願意終其一生待在工會或一輩子只做特定的某件工作。

或許會有人反駁,這一切都應該歸功於當年的時代背景,現下美國的國際處境已經不若當年優渥,看看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排名吧!在 2012 年針對 OECD(經合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34 個會員國的統計中,美國的數學能力排名第 27,科學第 20 名,閱讀能力第 17 名。綜合能力平均排名為第 21 名,後面緊跟著捷克,波蘭,斯洛維尼亞和愛沙尼亞等東歐國家。

面對質疑的聲音, Zakaria 表示,單看數字這樣的結果的確不妙,但事實上美國從未在類似的國際測驗中拿到優良的成績,這些成績也不是恰當的衡量標準。自 1964 年施行測驗以來,第一次只有 12 個國家參與,並針對 13 歲兒童進行比較,美國在當時就已經落後他國,特別是科學和數學方面。然而在此之後,美國與其他排名一樣落後的國家卻主導了往後 50 年的科學、技術、國際創新研發市場。

他列舉以色列和瑞典這兩個同樣具備高度創新實力的國家為例,依據全球風險資本投資佔 GDP 的百分比排名,以色列冠居全球,美國排名第 2,瑞典也有第 6 名的好成績,並領先於德國和英國。這些國家在研發支出與高科技公司所佔比例方面非常優秀,有趣的是,這三個國家在 OECD 測驗的表現都非常糟糕。相比美國,瑞典與以色列分別只拿到第 28 與第 29 名的綜合成績。

然而除了糟糕的測驗成績,這三個國家最大的共同點在於其靈活的經濟體——階級界線模糊、不受功利主導的工作精神締造了年輕國家般的活力。除此之外,開放的社會風氣也讓這些國家更樂於與世界各地的產品或服務接軌。而最重要的是,國民普遍充滿自信,僅管美國與以色列在數學方面只拿到第 27 與第 30 的名次,學生們對自身數學能力及解題技巧的認同感都遠勝其他國家。

前任美國教育部長 William Bennett 很早就發現成績與自信間微妙的差距,並打趣的說,美國的自信教育遠比數學教育來的成功。雖然一半帶著玩笑心態,但這份自信的確帶給上述三個國家與眾不同的爆發力。這些國家的學生敢於挑戰權威,能在多數人反對時堅持己見,甚至勇於創業。當然,過度自信也可能帶來失敗,但仍難以否認自信是構成創業家精神非常重要的元素。

當然 Zakaria 的重點不在於美國學生在這些測驗中落後是件好事,其他亞洲國家如韓國、日本不僅在這些測驗中名列前茅,更靠著紮實的技術基底以及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獲利良多。然而技術只是創造經濟與創新的因素之一,美國應該留下創造力、批判思考等優勢,而非草率拷貝亞洲等國的教育模式。教育改革最大的隱憂在於,雖然記憶與應試主導的教育能訓練高素質的員工,但這樣的模式相當不利於思考,這也是為什麼從新加坡到印度、韓國都試圖在教育系統中添加通才教育的原因。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也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提到,中國的教育系統雖然基礎打得很好,但很少讓學生實驗、探索自我,享受學習的過程。因此中國的企業家也需要向畫家、作家等創意工作者學習如何享受玩樂中的趣味才能創造出真正有意思的產品。

無論你的數理能力有多高竿,你還是需要學習思考,甚至​​寫作。

亞馬遜的創辦人暨華盛頓郵報擁有者 Jeff Bezos,堅持所有的高階主管都必須寫備忘錄,這些備忘錄甚至會長達六頁。在主管會議開始前,Bezos 會習慣性地保留一段安靜的時間,讓所有人都在這段時間中好好的沉澱,並在紙本上自我對話,敘述自己的想法。Bezos 受訪時曾提到,完整的句子相對難寫,因為裡面涉及動詞的應用。你不可能在寫完六頁充滿敘述句的備忘錄後對一件事仍毫無頭緒。據管理顧問 Andrew Benett 調查 100 名商界領袖中,有 84 位表示他們較傾向聘僱聰明、擁有良好知識基礎且充滿熱情的人,而非技能狹窄的專業人士。

創新的服務往往來自於超越技術的見解。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是一個有趣的例子,他不僅對電腦充滿興趣,更是一位典型的文科生,高中時鑽研古希臘文學且主修心理學。大學之後,在創辦 Facebook 時  Zuckerberg 必須時常分析人們的心理狀態,畢竟在當時多數人不願意在網路上公開隱私,但 Facebook 最核心的理念便是創造真實的網路身分,人們會樂於公開自己的生活形成交友文化,最後產生革命性的平台。當然 Zuckerberg 也相當理解電腦,能將想法利用技能付諸實踐,但正如他說,Facebook 在心理學與社會學上蘊含的深度完全不亞於技術。

創意與批判性的思考將成為未來就業的關鍵。

Zakaria 提到,20 年前的科技公司僅靠生產產品就能生存,然而今日的新創業者必須跑在設計、行銷與社群網路的最前線。如果無法創造出圍繞在產品周遭的好故事,無論是球鞋、汽車、衣服或咖啡,都難以賣到與過去等值的價格。品牌的價值該如何建立,又該如何延續?如何在操作過程中善用美國強勢的娛樂產業製造話題與商機?這些問題都遠遠超出 STEM 教育所能想像的範疇。

針對「全球化與科技對勞動力造成的影響」研究多年的 MIT 經濟學家 David Autor 認為,電腦能勝任大多數有規則可循的工作,今日的自動化技術無論在速度、質量與精度上早就遠勝人類。對勞工而言,真正難以被取代的是那些需要靈活思考、判斷力和常識的工作。2013 年牛津大學進行了一項關於就業市場研究,結果顯示對員工而言,創意與社交能力將是避免被機器取代的關鍵。

雖然這並不表示美國應該放棄對專業技能的培訓,然而在未來,最有價值的技能將是那些與人息息相關、難以被電腦量化計算的事物。想勝任這些工作的人,就必須廣泛吸收涵蓋科學與人文的各種知識,甚至有可能需要針對「人」進行深度的探索與研究。

在早期歷史發展中,教育多為技能導向,例如狩獵、耕種等技巧。然而,2500 年前雅典創造了民主政治,過去以技能為主的內容再也不能滿足社會,人民開始學習如何管理社會與人際關係,人文教育大幅度地影響了文明發展,我們應繼續期待人文與科技融合後的無限可能性。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pixabay 免費授權

關於作者


喻守謙

PanX 實習編輯。早上反社會,晚上倒垃圾的窮困好青年。 想把語言當做思考工具,但最常做的就是拿來上緊自己的螺絲而已。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