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老是用正反對立來描述科技在校園的角色,何必呢?

紐約時報報導了校園內兩種全然不同的科技應用方式。Alan Schwarz 寫了一篇客觀的文章,講述一個印度學區的學校轉為使用電子教科書。在這文章中提道,一位資深教師說,「這是我四十年教學生涯中最激動人心的事情。」另一位教師也表示,「如此一來,我可以將時間花在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對學生來說,電子教科書很有趣,他們現在都很認真在做功課。」

印度公共教育的督察 Tony Bennett 說,「我贊成局部控管,老師跟過去的角色已經不同了,放手一試對老師也有好處。」甚至學生也表示贊同,一名七年級生 Patrick Wu 說,「讀紙本教科書時,我們就只能看那一頁上面的東西,但有了數位教科書,我們可以點選很多東西或是看影片。而且用鍵盤也比用鉛筆好玩多了,我的成績進步因為我更專注學習。」

在文章中我們有讀到關於電腦設備的費用,家長對於學生暴露於「網路荒野」中的憂心,還有,如果整間學校轉變為全數位學習環境,小小的技術問題都會帶來許多麻煩-消失的作業、未存檔的考試和系統癱瘓等。

這篇文章言之有理,也描繪了一個較完整的藍圖。

但接著 Matt Richtel 的文章,「A Silicon Valley School That Doesn’t Compute」(不用電腦的矽谷學校)則提出了許多未解的問題。最令人感到困惑的是,為何Ritchel選擇矽谷的這所學校作為研究對象呢?加州充斥著華德福或華德福式的學校,反對科技入侵。這些學校的一項主要哲學就是不使用科技。因此選擇這所學校另人困惑,華德福學校迴避科技使用並不是甚麼大新聞了。

用這種矽谷的學校來做分析,有點諷刺。但 Ritchel 整篇文章中就是充斥著同樣的論調。

問題是,為什麼作者總是用這種黑白分明,一山不容二虎的態度來看待科技和學習呢?這對於精明的讀者群而言似乎過份簡單了。沒有人相信學生不需要老師;也沒有人相信課堂參與感只來自於科技。所以,為什麼要將科技與學習的界線劃分地如此明顯呢?為什麼要將科技妖魔化?要不是將科技化教育描繪成被貪婪科技公司所誘,被不疑有他的學校行政人員濫用,就是讓保護孩子的家長畏懼。

大眾沒有這麼容易被愚弄,我們需要的是針對該主題更廣泛的討論。因此,也開始有了讓大眾發言的機會

原文:Technology Vs. Learning: False, Tiresome Either/Or Debate

關於作者


節點

「『節點』(Node)是運輸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結構要素,通常指一群人共同活動的聚落。」台灣過去曾經是奇蹟的代表,但在這十年來的網路變遷當中,台灣卻不知不覺與世界脫節。所以PunNode期望能透過資訊的流通,消弭台灣與全球產業的鴻溝。本帳號將會發表各方投稿,針對ICT創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你跟我們聯繫。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