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Maker Car行動自造車」開跑!把南台灣maker喚出來

2015 年 02 月 18 日
IMG_9953(2)
全台首部行動自造車Maker Car 1

文、攝影/劉珈均

小時候,我們追逐沿街叫賣的麵包車,週末廣場上也常見行動咖啡車點綴,隨著被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自造者時代」來臨,現在也誕生了一台「Maker Car行動自造車」!這是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與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合作的計畫,一輛搭載著3D印表機、小型CNC、數位刻字機的小型休旅車,會在雲嘉南的社區與大專院校遊走,並開設小型課程,把南台灣的maker們喚出來!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長施貞仰說,這個計畫是「從零到maker、到創業家」的三部曲,第一階段先利用Maker Car宣傳,向雲嘉南大眾介紹何謂自造者運動,吸引更多人加入maker行列;第二部是規劃課程與創客空間;最後一部則是協助maker創業、上募資平台,將好點子與好產品量產,成立品牌。官方的角色是連結maker、願意小量生產的廠商等整合各方資源。

施貞仰表示,預計今年6月會在新營成立ICE中心(Innovation創新、Creation創造與Entrepreneur創業者),初步試營運的小規模空間約80坪的三層樓建築,之後會物色約300坪的大空間,除了作為創客空間,提供木工與各式數位製造工具,也會進駐創業輔導團隊。新營與週邊地區有許多退休工匠與農村,他們也會思考如何讓自造者們與在地連結。

IMG_9966
maker的作品,以雷射切割製作的恐龍。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自2008年開始進行戲稱「把宅男宅配到偏鄉」的「胖卡計畫」,以消弭資訊落差為目的,一台箱型車搭載電腦與教學人員到偏鄉教電腦資訊知識,累積了五六年的經驗與省思也轉植到Maker Car身上。

「不需要很頂級的配備或技術炫技,那些東西留不住,巡迴時間和觀眾的學習時間都有限,我們最主要是把maker核心精神、最簡單樸素的概念與技能帶過去。」協會南區辦公室主任賴俊傑說,南北畢竟仍有資訊落差,大家都聽過3D列印,但沒實際看過、碰過。未來十個月,Maker Car會巡迴雲嘉南各鄉鎮市,舉辦60場次的免費「行動推廣課程」與7梯次的進階「Maker工作坊」,教導學員如何使用這些機器、可以在哪邊取得開放資源等,培養更多在地創客。

Fablab Taipei創辦人洪堯泰今天也到場Maker Car啟動記者會,他提醒,量產是工業時代的思維,而自造者運動的初衷就在於彌補工業化的不足,解決問題,洪堯泰舉例,各國的Fablab熱門專題會因在地需求不同而演化出在地化特色,例如非洲有許多人喜歡作手動發電裝置、多地震與海嘯的菲律賓薄荷島傾向作災害防治專題、在網路不穩的阿富汗,maker就熱衷作wifi裝置。

Maker Car可突破定點空間與資訊落差,其任務是灑下種子,讓更多人知道有這樣的東西。洪堯泰說,量產與新創產業並非自造者運動的目的,而是附加價值,要先有夠多的maker跳進來,才有機會從中提取適合量產、成為新創品牌的專題作品「適合量產的作品最根本還是解決問題,切合大部份人的需求,而且市場上還沒有這樣的產品。」像是「落跑鬧鐘Clocky」,最初就是從maker專題誕生的。

以下為Maker Car 1配備:

IMG_9984

IMG_9983

IMG_9989

 

關於作者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