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給政大生跟剛畢業的校友,與其考公職,不如到Hub D圓創業夢

政大創立方是台灣第一間新形態的 Co-working Space,從2011年成立以來,孕育超過百家團隊,帶起一波微型創業的風潮,類似的共同工作空間隨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台灣各地,而各家為了差異化經營,有些強調資源的豐富,有些強調地點的便利,而今天要介紹的Hub D,則是專門針對學生團隊的共同空間,也是政大繼創立方後新推出的Co-working Space。

Hub D 地點位於政大校園內,與創立方共享同一個經營團隊,希望能將創立方的經營經驗帶入Hub D,讓學生創業有更多的資源。PunNode採訪到公企中心主任樓永堅教授,請他談談Hub與創立方的經營。以下是採訪內容:

請主任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Hub D。

Hub D主要延續創立方的精神,目標是給政大的學生或三年內畢業的校友一個創業的空間,但與創立方略有不同的地方在於,Hub D的目標對象除了針對有創業想法的學生或校友外,若學生有某個夢想要完成也可以申請進駐,所以我們分成兩種申請進駐方式,創業計畫圓夢計畫

主任剛剛提到這是為學生而設置的,是因為政大現在的創業氛圍很興盛,需要這樣的空間嗎?還是有其他原因?

正好相反,因為傳統的刻版印象認為政大學生大部分是考公職,不然就是到企業當專業經理人,創業的學生似乎較少,因此我們希望能在校內提供良好的資源,讓學生有另一種選擇,想創業的同學,可以在Hub D裡尋找同好,另外針對想完成某個夢想的政大學生,我們也提供機會讓他們的理想可以實現。

這個計劃是短期的嗎?

目前Hub D還是個計畫,不過站在我們的立場,當然希望它能持續下去,畢竟學校每年都招收新的學生,如果需求非常穩定,就可以把計畫納入正式的組織,變成學校例行性的事務。

其實這一兩年Coworking Space越來越多,大家除了做Coworking Space外,還做一些主題式的空間,像現在鴻海的三創中心,主要針對3C,另外它也推出了Kick2real,針對硬體做輔導,政大Hub D會怎樣挑選值得進駐的計劃團隊?

挑選標準不是在產業面或是以後成長的可能性,畢竟我們沒有要投資。最重要的標準是人格特質,無論是創立方或Hub D,都是用社群在經營,進駐的人員必須樂於分享資訊或是知識,若他害怕被偷走想法的話,不僅對這個社群不會有幫助,她自己也很難從社群有所收穫;此外,我們也希望進來的產業更加多元廣泛,這也是大家來創立方或Hub D的誘因,不同領域的人才也能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怎麼看台灣現在新一波的Co-working space浪潮?

我覺得當前受到低薪資的影響,對許多人來說創業突然變成一個好選擇,畢竟現在台灣的創業門檻很低。其實不只台灣,全世界的Coworking Space成長都很迅速,但國外已經把它當成一種商業模式來經營,我們還在找營運模式,另外還要擔心政府單位將資源投入,成立免費且短期的Coworking Space,那只會破壞行情,讓團隊們習慣免費空間,民營的Coworking Space要建立營運模式就很困難,因此政府若有空間或資源,應該盡量委外經營,或者補助現有的民間經營業者就好。

現在我們看到很多Co-working space看起來都不太像Co-working space,大家都沒有合作反而很安靜,反而像短期辦公室,Hub D能不能辦法擺脫這種氛圍?

創立方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經營Hub D,我們發現以往頻繁的活動不見得是團隊需要的,必須先了解他們有哪些需求,再安排活動,畢竟太多的活動也很花時間,其實若能由團隊自己發現需求而去舉辦活動,我們再提供相關資源,那會是更好的方式,因為活動不一定是要提供知識或資源,單純是一個交流的場合也很好,在創立方舉辦這麼多活動以來,發現大家也很喜歡上台互動分享,因此這也是我們考量的地方。

Hub D因為地理位置在政大校內的關係,會不會因為校內資源豐富,卻失去校外資源?

我們最近也在積極聯絡校友,詢問本身就在創業的或是與創業相關的,像是創投或銀行,藉由他們對學校的情感,提供更多的資源。

在未來Hub D出來的團隊跟創立方會有哪些合作?

主要還是看團隊,若他們畢業後願意待在創立方,當然很歡迎,基本上兩邊有許多資源可以共享,像是講者邀請、業師等等,某些活動也可以聯合舉辦,像是Demo Show;另外,我們也想讓雙邊做成互相實驗的樣本,創立方團隊需要試用,Hub D的學生可以幫忙,反之,學生團隊也可以創立方團隊為實驗基地,彼此互相幫助。目前可以看到創立方的進駐團隊們已經有密切的合作,若能加上學生,那覆蓋度可以更大,增添更多可能。

其實商學院有很多創業競賽,但很少真的受過創業競賽訓練的學生出來創業,政大有沒有觀察到這種現象?要怎麼鼓勵他們去創業?

Hub D就是鼓勵這些學生實際執行創業的想法。許多學生參加創業競賽只是為了讓履歷表好看一點,但這些創業的想法卻都被浪費掉,現在我教授的一門課叫創業管理,這是一學年的課程,第一學期是創業發想,學期結束後請幾名創投來評選,選出三隊有發展潛力的團隊,由學校借給他們十萬元,利用整個下學期的時間去執行,最後結算後還給學校十萬元,這三組學生有一組已經開始有收入,有一組還在開發APP中,其實學校只補助這兩組,另一組是創投覺得他們的想法很好,因此學生自己願意投多少錢,他也相對投多少錢,我覺得這想法很好,之後可能擴大實施。

其實這課程希望能讓學生在執行創業想法的過程中,也能了解創業需要哪些知識,並想清楚自己適不適合創業,中間缺少什麼能力,可以利用學校資源去補足,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習動力,又能實踐好想法。

─────────

在採訪過程中,我們與樓教授聊了許多創業空間的經營方式,Hub D最吃虧的地方在於地點,對於政大學生可能方便,但吸引其他團隊進入的誘因就少了(價格因素可能被交通費抵掉)。

台灣多所學校紛紛成立新形態的育成空間或co-working space,像是交大創新育成中心、台大Garage成大文創育成及研發中心 等,而與其他民間運營的空間相比,擁有校友資源跟學校基礎建設,但可能缺少了與外界的交流。或許定期以交換團隊的方式來運作,是一個同時能拓展團隊跟空間運營單位視野的方法。

關於作者


Duke

陳柏全,娛樂重擊主編。http://punchline.asia/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