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徐挺耀專欄 / 不解決就一定失敗的產業轉型

2014 年 04 月 28 日

台灣政府民間官民產業都高喊轉型。日前也看到產業大老們又開大會,大家憂國之心確實是非常真誠。但如果你來往兩岸,或者東北亞比方說日韓(我們就不說美國了),會很清楚我們的產業轉型其實已經失敗或正在失敗中。而且不是什麼補助計畫,改善計畫可以改善的水平。

主要原因是創造出我們產業現況的這些一流的創業者已經老了,而且落後於形式。他們能跟上的原因通常是業內有可以觀察的競品,比方說華碩在手機上的轉型目前乍看是成功的,除了華碩是一個一流的技術品牌公司,一直持續在推進,對於未來的投資遠高於同業之外,主要是因為有小米做對照,這些搞手機的公司就有一個約莫的路徑可以前進。而且全中國都在學小米,他們還算學的慢了。我們就不說魅族華為中興金立,就說那些青橙,一加,大可樂還有你根本不知道哪來的深圳品牌,他們都早就學到十足十了。

問題是誰最賺錢呢?當然是嘗試出路徑的小米,它賺到最多的資本價值和品牌溢價。但是台廠有沒辦法嘗試出轉型路徑呢?他們也很少像是手機市場這樣能找到立刻可以參考的轉型模式,你要廣達怎麼抄谷歌或騰訊呢,根本就張飛打岳飛阿。你會說他們才不想抄騰訊呢,是阿,但他們很想產業轉型,然後跟谷歌或騰訊(或者代入任何一個世界指標網路公司)一樣爽阿?

以我們現在的投入來說,產業轉型是騙人的,騙人騙己。首先台灣已經錯過web2.0這一波。何以見得?我們有很多在這時期崛起的公司但卻沒有上市櫃,就未富先老了。另外台灣市場上大部分基本服務使用的是外國服務。但這一波的特性是依靠電腦做載具,對台灣人來說做跨國服務比較困難,所以台灣會吃點虧。

第二波錯過的是移動互聯網。這一波基本正在錯過當中。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用的還是北美的服務,或者大陸的服務。所以基本是上一波的延續,還多了大陸服務這個競爭者,尤其在遊戲領域。

第三波是最近的物聯網,這個離台灣很近,所以大家都看懂了,覺得要來嘗試投入。但有一個基本問題,前兩波都沒有的國家要直接跳代,跟印度要搞製造業一樣,也不是不行,但很困難,你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沒有缺乏前兩段知識,以及熟知前兩段知識的員工,要直接搞代工業眼裡的觸控裝備跟智慧型設備一樣。再說這些大廠的運作邏輯都是試吃看看,所以他們對新的事情資本投入嚴重不足,要知道他們的對手是什麼都全壓上的。

另外那錯過兩波的大問題在於,即使你資本市場稍微寬鬆點,你還是沒有有足夠經驗的人覺得夠靠譜可以投。反過來說你好不容易養成一個人,很容易就被國外挖走,就跟棒球球員市場一樣。另外一個是這些大廠也沒有足夠的經驗來管理這些類互聯網公司,或做比較好的投後管理。騰訊就是做的很好的例子,但通常這些做很好的公司都不是硬體大廠轉過來的。

最重要的是社會失去了很多潛在的可能成功者來帶動轉型,比方說Elon Musk這樣的人才可能去做完全不一樣的電動車,因為他最早是搞互聯網的,他有過人之才又沒有定見。你叫通用汽車做,做幾十年也還是那樣。但在我們的資本市場裡面他恐怕還在折騰他第一個項目,電動車的尾燈恐怕都還看不到。

那解決之道呢?

我的解決思路是非常狂想的。已經有很多先進指出,要對資本市場大幅鬆綁,至少是跟轉型有關的相關行業。只能利用大家的貪念,就要讓資本市場在這產業寬鬆到不行,要到充斥著騙子笨蛋傻子混蛋,只要出來混的都是混球的地步,要到行業充滿泡沫的程度,嚴重脫離現實。大家想想過去台灣發生過類似的狀況嗎?當然有,比方九零年代的電子股之類的。可是九零年代的這些炒作電子股,以及高度補貼甚至影響匯率的兩兆雙星政策,難道不是建立我們基本產業支柱的功臣嗎?事實上整個中國大陸強大的網路產業的建立,除了保護政策之外,高度有利可圖的赴美上市賺取暴利是個主因,但他們現在所有的行業甚至整個社會都受惠於互聯網行業的強大,他們產業升級的底氣也在這裡。

只有人的貪念才能促成產業轉型,不從資本市場著手,講什麼都是空話鬼話。市場上游資有上兆,他們自己的流動比政府一百萬個補助計畫有效,不然這些人會繼續把游資倒到房地產裡面,我們再過十年就變成暗黑版的不丹了,只有觀光業和小確幸,但大家都很不快樂,因為房價超貴又薪資低。所以官民如果真想轉型,要就玩真的吧。

延伸閱讀:產業轉型,從資本市場鬆綁開始!

 

關於作者


Tim Yao Shyu

為台灣最大的知識網站集團公司泛科知識(包括泛科學、娛樂重擊、泛科技、美食加、旅飯),以及國際廣告代理商潮網科技創辦人。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