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消費愛心,看众社會企業從社會創新到科技創新
文/高而芬(在Yes Co-working Space 擔任 Community Management Specialist、同時身兼CLBC 共同工作坊顧問)
新竹首間共同工作空間「Yes Co-working Space」,在交大加速器中心的營運下,不只是個空間,更是個創業家學校,透過精心設計的創業課程「YESer Startup Program」,從社會責任、商業、行銷、財務到法務等訓練,幫助有志青年加速實現創業夢想。第一堂課請到交大傳科系教授、众社會企業召集人林崇偉老師,從社會創新到科技創新,帶領大家學習社會與企業的真諦,接下來將透過三個英文單字「Accountability、Empathy、Entrepreneur」來分享我的心得筆記。
Accountability
老師一開始便在白板上寫了 Accountability,詢問大家知不知道這個單字的涵義。先把 Accountability 拆開來看,Account 代表的是帳戶,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字彙, 不過 Account Manager 卻不是翻譯成帳戶管理員,反倒翻成品牌經理。
因此,我們再來重新看 Accountability 這個單字,是「當責」的意思,其意義為能算清楚的,可依賴的,能解釋的,知得失的,重成果的。而創業家都肩負著這樣的「Accountability 當責」,不僅要能承擔全責,更要能縱觀全局,細審關鍵。
Empathy
“It’s more tha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t should be social innovation. You have to create Empathy!”
— 林崇偉,交大傳科系教授、众社會企業召集人
什麼是「Social Enterprise 社會企業」?廣義來說「社會企業」指的是一個用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老師提到,近年來大家都在熱烈討論社會企業的重要,認為新世代創業可以往社會企業發展。但其實看看 TOMS 顧客買一雙鞋就捐一雙到偏遠地區以及 Kivas 無息借款給窮人等公司的做法。
便可知道,其實只要能以商業的手法,達到公益的目的,任何企業都是社會企業,任何企業都該是社會企業。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想不到的是 justice of distribution 分配的正義,從社會創新到科技創新,其實只要一個想法的 flip 翻轉,就能帶來大大的改變與無限的可能。
Entrepreneur
“I would be willing to bet that I’m the dumbest guy in the room because I couldn’t get through school. I struggled with school. But what I knew at a very early age was that I loved money and I loved business and I loved this entrepreneurial thing, and I was raised to be an entrepreneur.”
— Cameron Herold
接著老師和我們分享 TEDxTalk 上很有名的影片「Cameron Herold: Let’s raise kids to be entrepreneurs」,要我們尊重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任何時候都不忘保有創業家精神。
因為創業家的定義是一個能夠組織、營運並且衡量商業風險的人,千萬不要害怕改變商業模式,而是要回歸到社會的需求、顧客的期待,去思考怎麼的方式創業最省力、最得力。
影片最後提到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 skills 創業技能與 entrepreneurial traits 創業特質,以下幾點分享給大家作為參考:
skills 創業技能
- problem solving 解決問題
- to ask questions 問對問題
- to be creative 創新
- to lead others 領導他人
- to learn from mistakes 從失敗中學習
- how to save money 如何存錢
- to want to make money 渴望賺錢
- how to sell 如何銷售
- to ask for help 如何尋求幫助
- public speaking 公眾演講
- to never give up 永不放棄
- to see solutions 找到問題的解法
entrepreneurial traits 創業特質
- attainment 成就感
- sales 销售技巧
- handling failure 坦然面對失敗
- tenacity 韌性
- introspection 内省
- boot strapping 步步為營
- leadership 領導力
- networking 經營人脈
- customer service 服務客戶
而在影片中,創業家的定義是一個能夠組織、營運並且衡量商業風險的人。一個不害怕改變商業模式,隨時回歸到社會的需求、顧客的期待,經常會去思考怎麼的方式創業最省力、最得力的人。
definition of entrepreneurs:
“a person who organizes, operates, and assumes the risk for the business venture”
最後,老師帶了一個小小的省思遊戲,要大家看完影片後,思考「商業模式」可以怎麼玩。
比方說,賣報紙的打工仔,賺得不是報紙的錢,而是賺小費的錢。高爾夫球場的球僮,陪客戶繞了一圈賺得的錢,還不如坐在山腳下,等待幫客戶背球具上山一趟的所得。講到這兒,老師要我們仔細想想「買櫝還珠」的意義,本來要賣給客戶珍珠,結果最後賣出了珍珠匣。在這物資充裕、科技發達的時代,企業很容易遇到的情況是,客戶的心理是難以預期的,有時候他們買的不是需求,而是渴望,一個美好的想像。
TOMS 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 TOMS 爆紅前,很多人其實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樣的品牌,也不覺得它是多麼厲害的鞋子。然而看完它的宣傳影片,以及品牌的公益理念後,完全改觀。開始願意為 TOMS 的價值觀掏錢購買產品,套一句鄉民說的「哥賣的不是鞋,而是買一送一的公益理念」。這是個「差異化」的時代,沒辦法成功找出自己的獨特點是沒辦法勝出的。
——
編按:台灣近年來許多優質的Co-working Space 社群漸漸成型,像是CLBC、卡士達創業加油站、Changee、創立方、好伴.、Hands Up 創業智庫、Dakuo、Punplace…..等等,這些空間提供了創業團隊最好的土壤,進而帶動創業的氛圍,但有了空間之後的下一步,諸如創業課程、交流活動、創業導師等等的資源卻仍相對稀缺;台灣創業這條生態鏈的眾多環節還有成長的空間,要如何試著運用資源將其串聯、填滿,確實是門功夫,而Yes Co-working Space在這方面的發展很讓人期待。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