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Hands Up滿足你對創業空間的各種想像

在寸土寸金的台灣土地上,對新創團隊來說,要找一個合適的辦公室不容易,若這個辦公室不只提供硬體設備,還有會計、律師服務,並舉辦許多活動,分享許多資源,在過去真如夢想一般,但現在, Hands Up可以滿足上面這些需求。有鑑於Co-working Space的風氣興盛,但卻大多集中於北部,創辦人洪大倫決定在台中精華地段興建Hands Up,希望能提供中、南部的優秀團隊一個良好空間,而目前Hands Up也積極朝向提供育成計畫的平台發展,希望能為台灣的新創產業注入一股活水。洪大倫在日前接受 PunNode 採訪,談談他對Hands Up的方向與期許,並針對其他的育成計畫做說明:


你的金融背景對Hands up的運作上有什麼樣的幫助?

當然是沒有(笑)

不過如果就輔導創業團隊過程中,財務金融的背景算是有一點小小用處,至少我發現多數團隊創業時,通常不太花資源找人處理會計、財務的事,這時候做出來的商業計劃呈現的數字就會有問題,有問題就會讓看的創投、專家、顧問、評審,懷疑你的整個內容也有問題。

所以我想單就Hands Up本身的運作可能沒有直接的幫助,但如果用來協助團隊了解他們自己的財務狀況,以及數字背後的意義,我想應該都有比較正面的意義。

目前進駐過Hands up的團隊或個人,有令你印象深刻的嗎?他們是如何妥善運用資源?

進駐的團隊或個人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想法的,另一種是沒想法的。

像是Marry Me創業團隊,就是我看過非常有想法的。創辦人Duncan(鄧勝薰)因為自身結婚的過程遇到重重阻礙,於是決心往這個方向發展,一開始看到一個大男生義無反顧朝婚禮市場去,感覺是有點突兀,不過我逐漸從他細膩的活動安排與規劃過程,被他的理念與堅持感動,所以就覺得這種有想法的團隊,其實真的不太需要我們育成,我們的育成甚至是多餘的。這時候,我們扮演的角色比較適合是陪伴,就是當他有遇到問題、困難需要我們的時候,義無反顧協助,就對了。

事實上,我經常說,會去搞創業的人,身上基因都跟一般人不同,就好比電影<X-Man>一樣。當他們想創業的時候,通常會被自己的家人、朋友、另一半澆冷水,彷彿自己就像異類一樣,被嘲笑夢想,被要求別想太多,老老實實、安安份份工作。既然這樣,我倒是很樂意扮演光頭X教授,建立一處可以容納這些「異類」的地方,他們會得到交流,得到認同,得到衝擊,得到學習。

我們並不需要主動去給予他們什麼,他們自然就會形成一種「社群育成」的力量,當交流頻繁,信任基礎夠了,許多問題都會找得到人問,自然迎刃而解。我們提供的資源一直都在,只要他們需要,我們就盡全力協助。

儘管多次強調是做佛心的,但組織畢竟需要長期營運,Hands up的Business Model或是資金來源如何?

Hands Up的業務內容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育成工作,另一個是空間經營。

育成工作的營運模式非常單純,就是投資,所以我們會透過認識大量的團隊,從中選擇我們欣賞的團隊,用資金支持他們,這就其中是一種方式。

就空間經營來說,我們比較不像其他空間可能還有茶點、蛋糕可以賣,純粹就是以辦公空間、Co-working space、演講場地的出租、收費講座為主要營運項目。另外,我們因為還有會計與法務的服務,所以這也是我們的服務收入之一,不過目前占營收比例較低。

軟硬虛實整合聯盟育成計畫是你目前在推動的項目,之後還有其他育成計畫嗎?

Hands Up育成中心在年初與台中的微程式攜手合作,共同建立了「台灣軟硬虛實整合聯盟」(簡稱:TIIIA),最主要是因為中部有比較多的製造工廠,與臺北會有很明確的不同,同時這樣的定位也符合潮流、政府目標、媒體關注,更重要的是,台灣創投比較容易懂,所以就往這方向去。

事實上,我們是以不同的目標為主軸,去發展不同的育成計劃,所以我們之後也會希望與有資源或專長在文創領域的公司合作,推出與文創相關的育成計劃。

從事育成輔導,一定是得先有育成能量、資源,才能有相關計劃推出。

對公司的未來有何期許?短中長期目標?

我一直認為,Hands Up最終應當成為一個「資源整合者」,大概可以分幾個層面去說。

第一,台灣創業資源雖然相對較少,但更大的問題是,我們缺乏一個有效率的創業資源平台。

舉個例子,許多團隊要找天使投資人、創投,可能得耗去很長一段時間,參與大大小小公開場合,認識許多人,不小心換到幾個投資人的名片,接著再一一約訪,開會,簡報,不知不覺可能半年就過去了。

然而,新創團隊人數少,如果所有人都要被拖著幹這件事,那真正的事情都做不了,即便只是團隊其中一人去負責,那也是相當損耗戰力的事。因此我就想,為什麼不能讓育成中心來扮演這樣的平台,用比較有效率的方式來協助他們呢?

因此我們最近做了一個網站稱為「Rocket Up 創資網」,名稱概念是每個團隊都像火箭(Rocket)一樣,要升空就得需要燃料(資源),所以顧名思義,我們就是想把育成中心收集到的資源,能用系統的方式做有效率的媒合,而這也會是我們Hands Up未來相當重視的平台之一。

第二,新創團隊通常需要累積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建立社會信用與人脈。

說白了,有些案子新創事業拿不到,並不是因為能力不好,而是因為別人對你的信任度不夠,這時候育成中心就能去扮演一個良善中間人的角色,或許就能讓這個團隊帶來一點加分效果。

創業最大的困難在於,當別人不認識你,就不會有信任,沒有信任,很多條件都很硬,都不好談,困難當然就很多,成本也會因此提高。所以我認為,育成中心應當扮演一個串接人際關係的角色,基於一個信任基礎,能讓雙方交流溝通,就能比較快速達成商業合作機會。

因此總結來說,Hands Up最終希望成為一個「資源整合者」,讓資源能夠更有效率的被分配在最適當的團隊、人身上。某種程度來說,新創事業所需要的資源其實不算太多,只要能強化效率,其實要活下來應該不會是太困難的事。


Co-working Space在台灣發展的時間尚短,大多將自己定位成空間租賃者的角色,其中較特別的是CLBC,它已經與同樣位在北部的Legna Salon、中部的好伴、南部的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結成夥伴,並加入Co-working Visa這個組織,只要公司註冊在CLBC,到世界各地的都有不少共同空間可以免費使用。

台灣的創業生態系欠缺很多角色,Hands Up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資源整合平台,這與其他單純做Co-working Space的空間不同,接下來整合資源的順序(例如先從政府還是先從學界還是產業界開始),以及如何補現有情況之不足,值得關注。

關於作者


Duke

陳柏全,娛樂重擊主編。http://punchline.asia/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