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鄭國威專欄 / 關於「台灣市場太小」的討論

首先我要說:我不是什麼創業家,也沒碰過多大金額的業務,所以如果你要指著我說「你憑什麼談這議題」,我也只能老實回答:「因為我不要臉」。

接著,我想請各位先看這三篇文章:

這三篇文章都是最近的文章,我也都在發佈後第一時間拜讀了。其中我最喜歡但也最想回點意見的是周欽華律師昨天才發表的這篇。我覺得這篇寫得誠懇,論述清晰,但缺了一些東西,有些定義我不同意。以下請容我一一分述之:

林書豪太高了?還是連勝文太胖了?

周律師之於有物報告,類似於我之於PanSci泛科學、PunApp、全球之聲、NPOst、PunNode…同樣是在這個講求輕薄短小、轉貼至上、平台第一的互連網思維世界中,做其實蠻反互連網思維的艱苦原創內容業,看這篇文章的開頭陳述,彷彿聽到同樣的一群人對我說:「台灣市場太小,XX媒體做不起來的」。

我們都聽過那個知名的「非洲賣鞋業務員」的故事,也聽過賈伯斯的名言「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這句話也在電影《2014機器戰警》中出現),所以市場大還是小其實端看你怎麼定位你自己的產品,這中間當然可以靠許多數據來支持,或靠野性的創業者直覺來拼搏。我念的是語言跟傳播,我認為市場「大小」的用詞影響了我們討論這議題的切入方式,因為並非大小的問題,而是友善不友善的問題,這跟區位競爭(Location Competition)更有關。我認為台灣市場給講求原創的創業者的挑戰是「太容易接受外來商品」,而外來商品的提供商或代理商可以輕易利用既有品牌優勢槓桿或交叉補貼來壓制本土商。

來談談「誠品與微熱山丘」

更簡單一點來說:台灣人都是ㄈㄈ尺。如果你自認為就是愛國貨,那請自便,但我已經坦然接受了:絕大多數台灣人熱愛用外國貨,從漫畫、電視、電影、音樂、出版、網路…台灣人的文化生活都是外國(主要是日本、美國、南韓、中國)的囊中物。這是結構之下的結果,但也回過頭來更鞏固這結構。

我認為「謬論」一文中舉例的誠品跟微熱山丘恰好跟作者講得相反:正是因為不本土,所以才紅。誠品是稱職的外國文化買辦,從設計到布局都是擬仿布爾喬亞氣質,再透過這樣的氣質來改造商場獲利,而微熱山丘是恰如其分地配合台北市政府把鳳梨酥行銷成陸客伴手禮而搭上了順風車。把東西做得讓台灣人感覺是「高級外國人會願意消費的東西」,就能成功征服台灣人,屢試不爽。

有護城河的城堡很好,但可能已經被劃進別人城堡的護城河內

周律師「有護城河的城堡」與「台灣的市場規模」這兩段我個人十分認同。不過悲觀如我,看見的是護城河漸漸沒有用了,因為 1. 台灣消費者積極地想往城外跑,2. 台灣的特殊性(文化、習俗、產業特色)逐漸被抹削跟替代中,3. 台灣人樂於當買辦。

我的結論是:

1. 感受到迫切危機的人必須要儘快統合力量,因為不管市場大小、友不友善,外國的競爭者不會等我們挖護城河。他們隨時可以在台灣找到很多優秀的買辦。

2. 必須要更多產業內的對話。我們花太大比例的時間看外國了,而且即使看了也沒辦法回應。我們花太小比例的時間在台灣內部對話上,這會讓我們誤判情勢。

正如同我前幾天在臉書上談到最近一波的媒體困境討論時所說的:

「簡單來說,現在討論到底是媒體爛還是閱聽人爛還是教育爛還是政府爛還是這個宇宙爛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都已經爛了,誰是因誰是果都無妨,我們都已經活在結果裡了,而且不會因為找出個解答就把問題解掉。」

「要打破僵局要看『動能』以及『能動者』在哪裡,動能顯然是『數位x行動x網路』的科技力量,能動者就是任何願意加入行動的人,但別再把行動力的力矩放在比爛或是找誰才是爛的源頭這上面了。」

同樣的,不管你認為台灣市場是大還是小,那都是結果了。把動能找出來,支持或成為能動者,這是我們現在該做的。

本文首發於獨立評論@天下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