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鄭國威專欄/自成一套的漫威演算法,對好萊塢電影工業來說是福是禍?

主筆/鄭國威:內容協力/徐佑德

我認為,最近接連被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與法蘭西斯柯波拉嚴厲批評的漫威,其實並不冤枉。

非常多人替漫威說話,認為品味沒有高下。有人比較生氣,懷疑這些老導演根本沒認真看漫威的電影,沒資格批評。有人比較溫吞,說些「電影持續在演化,而我們需要各種電影」之類的場面話。然而就我看來,漫威的問題不在於品味、不在於是否要通通看過才能批評、更不在於漫威的產品算不算電影。漫威電影真正的問題跟 Facebook 一樣,被自己以票房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成功演算法困住了。以下來一一比較吧!

漫威電影與 Facebook 的勝利公式

首先是漫威電影著名的彩蛋跟片尾。這個作法讓觀眾願意坐到字幕跑完才離開,也串連起個漫威電影宇宙,是精彩的一手。但這作法像極了 Facebook 跟 IG 的 “Bottomless browsing”。Facebook 讓使用者永遠看不完,而漫威讓觀眾永遠看不到真正的完結篇。

再者,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自鋼鐵人之後,以英雄為中心的一致敘事角度,高度統一的美學呈現,也剝奪了導演展露個人風格的權利。或許《黑豹》、《星際異攻隊》、《雷神 3》等各有突破,但這些突破會被注意到、被特別提出來講,正是因為整個系列的作品都非常整齊。明明這些導演本來都是具有獨特尖銳醒目風格的,但一入漫威門,就通通壓扁了。這就像是 Facebook 與個人部落格或是 MySpace、無名小站等已逝前浪之間的差異:Facebook 在界面上給予使用者的修改空間非常小,所有的內容都被禁錮在 Faebook 的圍牆花園裡,人們只能在這樣的預設裡試著突出自己,於是能夠刺激觀眾情緒的極端言論跟迷因梗圖,就是這個生態系裡最適應的內容物種。

接著,漫威的電影環繞五大元素:政治正確、笑料、性魅力、暴力、跟危險行為,元素的比例經過完美的調配,每幾秒就會拋出一個來刺激觀眾,用快速的節奏的穿插出現,讓觀眾上癮。而在 Facebook  上,同樣是這些元素吸引大多數使用者不斷回訪,滑個不停。當然,這些元素吸引人天經地義,其他電影也都在用,但就像每天都吃同樣口味的糖醋排骨、糖醋魚、糖醋蝦仁、糖醋豆腐…..漫威上菜的頻率太高,就算調味再好吃,對於任何舌頭比較挑惕一點的人來說都會膩。

劇照《鋼鐵人》

最後,雖然漫威在各種條件上想讓每一部片都品質一致、故事連貫,最後的成果還是有高下之分。然而漫威用連續的故事跟無差別的大片規格來宣傳,逼支持的觀眾全都要買單觀看,我就是其中之一。從鋼鐵人到終局之戰,我看了每一部漫威電影,除了少數幾部—就是《鋼鐵人 1》、《美國隊長 2》、《蜘蛛人》、《復仇者聯盟 1》、《無限之戰》跟《終局之戰》以外,我對剩下其他電影的評價都蠻低的,這裡頭充斥著長篇預告片(除了《鋼鐵人》以外的第一集都差不多),大部分角色並無真正的成長曲線,看完好像就是度過了充滿聲光刺激的兩小時而沒有在腦裡留下任何東西,散場之後跟老婆去吃飯都不知道要談些什麼。就像我們也常常滑著臉書過了幾個小時,什麼收穫也沒有。

而漫威的超級能見度,更壟斷了大眾觀影的金錢預算跟注意力份額,就像 Facebook 抄人也被人抄,漫威的成功演算法也一樣,搞的每一個好萊塢曾經的經典作品都要重啟、每一部作品都在想搞自己的電影宇宙,用同樣的概念來圈錢(如《正義聯盟》、《神鬼傳奇》)。加上 Netflix 跟其他串流平台的出現,使得電影院現在除了漫威跟像是漫威的電影以外,很少能獲得成功。這也跟 Facebook 出現之後,(除了 TikTok)幾乎沒有新的社群媒體能突圍一樣。而這全部加起來,正是漫威電影的成功演算法,也是 Facebook 的成功演算法。

就像是Facebook吃掉了大塊的社群平台市佔率,影史票房前十名,迪士尼總共就佔了6部片,漫威電影就佔了4部,抓住了所有觀眾的眼球,也創造出影史最賺錢、觀眾最黏著的電影宇宙。過去十年漫威電影帶領好萊塢創造了新巔峰,同時也創造了整個好萊塢的焦慮,過度的依賴同樣一套模式,反而侷限了電影的發展。

對演算法的反制,不走相同套路的電影作品

雖然我同意大導演對漫威的批評,並且對漫威的演算法有所警惕,但我也不會假掰地說我沒從他們的電影裡獲得過滿足,或是以後不會再看之類的。上面這些批評會存在,就是因為漫威太成功,漫威值得為自己的成就驕傲,喜歡漫威作品的人也不必因為大導演的批評而生氣或反省。漫威在商業上的成功正如 Facebook 在商業上的成功,但這樣的成功並不代表他們是完美的企業,在他們的成功光芒下,總得有人提醒我們失去了什麼。

劇照《小丑》

這樣的提醒在今年的作品裡特別明顯,就像使用者會對Facebook厭煩,觀眾也開始對漫威電影產生審美疲勞。近期的《小丑》雖為一部R級電影,並以藝術作品的姿態拿下金獅獎,在票房上卻大獲全勝,甚至在沒有中國市場的情況下,照樣獲得 7.88 億美元的票房,根據《Deadline》的報導,《小丑》的利潤與CP值甚至高過漫威作品,導演陶德菲利普斯捨棄《醉後大丈夫》的商業模組與成功,將漫改電影拍得如此驚天動地,更彰顯連許多創作者都想要突破現況。

不適合闔家觀賞、反英雄、充滿暴力與黑暗路線,一樣獲得票房成功,等於狠狠打臉漫威的演算法。同樣,昆丁塔倫提諾的《從前有個好萊塢》、馬丁史柯西斯即將上檔的《愛爾蘭人》都像是受不了迪士尼與漫威電影的格式化與僵化,直接在藝術創作上做出了反制,跳脫演算法與公式,做出了有別於「主流」的作品。

說到這,我想推薦大家去看 Netflix 上的一部新電影《雙蕨之間 Between 2 Ferns》,這是一部超級好笑、卡司超級強大的喜劇。比起大導演的直言不諱,這部電影對漫威電影霸業的批判更是生猛,而且還是直接對著漫威系列的知名演員們說的呢,從這些演員(包括奇異博士、驚奇隊長、蟻人等)的參與跟自嘲,也可以看出好萊塢對漫威的又愛又恨早就存在,大導的嗆聲只是幫許多人發聲罷了。

 

本文轉載自《娛樂重擊》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4913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