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鄭國威專欄/兒少隱私怎麼賣?為何爸媽該關注 YouTube 的 1.7億美元罰款

2019 年 09 月 26 日
YouTube 

雖然我說 YouTube 跟 Facebook 最大的夢魘不是政府要管,而是被 TikTokers 嫌老,但要是兩種狀況同時發生,那就更囧了。

YouTube 最近(9/4)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 與紐約州聯手重罰 1.7 億美金,暫時達成和解,但緊接著在 9/10 號,美國 48 個州加上華盛頓特區與波多黎各自由邦的 50 位總檢察長,將聯手對 Google 展開反壟斷調查。後者雖然看起來聲勢浩大,但反壟斷案不拖個幾年大概是不會有結果的,而且由於科技公司及所存在的世界改變迅速,到時候可能狀況也都不一樣了。所以我想還是先來看看前面這個已經告一段落的案例,而且說說為什麼我認為它很重要。

先簡要說明一下,為什麼 YouTube 會被罰款 1.7 億美金?其實跟今年 2 月 TikTok 被 FTC 罰款 570 萬美金一樣,都是因為違反了美國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案(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COPPA)。上個世紀 90 年代網路公司跟電子商務剛風起雲湧,但只有很少的網站有隱私政策,於是在當時的公民團體倡議與 FTC 調查報告建議下,美國國會創建了這部法案。法案於 2000 年起生效,顧名思義就是針對未滿13歲的兒童隱私加以保護,任何為商業目的而運營的網路服務,以及成員為商業公司的非營利組織都受該法案約束,而且規定非常細緻,看完條文不禁讓我覺得即使此時此刻也沒有太多網站能合規。

美國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案(截自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COPPA

這也是為何這部法案在將近 20 年來也遭到不少批評,有人認為這些規定對兒童的保護不切實際,反而會鼓勵孩子謊報年齡(這我很有經驗)、有人覺得這法限制了孩子的言論自由,而且在 Facebook、Youtube、SnapChat、Instagram、Twitch 的時代顯得落伍,畢竟想跟朋友在線上廝混(或是合作學習、努力向上)的孩子大概都不會乖乖地按照網站的隱私政策,預先獲得父母許可,讓父母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線上行蹤吧。

另外也有人認為這法案對新創小公司太難達成,單次違反就得罰 4 萬美金,會窒息創新。相反地,對 Google 等大企業來說,罰到破紀錄的 1.7 億美金也不痛不癢,根本沒有嚇阻效果。不過風水輪流轉,民意現在對科技巨頭掌握的資料與權力開始警惕,共和黨跟民主黨的國會議員也紛紛把矛頭指向了科技公司對民主與經濟的顛覆性與不公正(例如,共和黨認為保守派聲音被消失,民主黨認為極端主義獲得太多聲量……),聯邦政府下的 FTC 跟司法部也動作不斷,於是這個針對保障兒童隱私的既有法案,此刻成了立即見效的打擊手段。

若你仔細看 COPPA 的法案條文,會發現很多規定跟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有很多類似之處,例如強調收集資料的必要性、降低資料的保留時間、收集前事前告知、盡所能讓使用者(或其父母與監護人)便於了解個資被收集的狀況並刪除等等。因此在民意與政治圈對科技公司的態度從放任轉向管制之後,COPPA 被端出來,接連對 TikTok 的母公司字節跳動 (ByteDance) 與 Youtube 送出破紀錄的罰單。

破紀錄的罰單給我們的啟示

Youtube 這次被罰(雖然與 FTC 跟紐約州達成和解),起因是去年 4 月有近 20 個民間團體向 FTC 投訴,而 FTC 經過調查之後,認定 Youtube 的確收集了兒童使用者的資料,並允許針對兒童投放個人化廣告。達成和解後,Youtube 隨即在公司部落格發表了聲明,強調接下來四個月內會做出四大改變:

第一,任何觀看兒童內容的使用者資料都將被視為兒童,也就是說在看兒童影片時,Youtube 會減少收集的資料、而且若要使用收集到的資料,也只會用在支援服務運作上,而不是用來投放精準廣告。

第二,在觀看兒童影片時,不會出現任何個人化的精準廣告。但這代表可能還是會有廣告。

第三,這類影片的留言跟通知等功能會被關閉,避免被有心人濫用,例如戀童癖之類的。不過這措施從今年二月就開始執行了。

第四,Youtube 上的創作者必須主動聲明內容是否屬於兒童影片,平台也會使用機器學習來判別影片是不是面向幼齒的觀眾,例如影片中是否出現兒童角色、主題、玩具或遊戲等。

除了上述這些限制,Youtube 也提出幾個正面的手段,例如加大力度推廣 Youtube Kids 兒童版,以及在未來三年投入 1 億美元支持原創高品質兒童內容。不過這些措施並沒有滿足向 FTC 告狀的倡議組織,他們認為罰款金額太少,不到 Google 單季營收的 0.5%。就連 FTC 的兩位民主黨委員也表示不認同和解的結果,覺得這個金額太低,根本是鼓勵 Youtube 侵犯兒童隱私,花錢了事。

問題來了,那原本靠著介紹玩具跟遊戲的 Youtubers 該怎麼辦呢?你大概知道,火紅的 Youtuber 裡,有許多人專做玩具開箱跟遊戲實況,而這些內容的確就是針對許多未滿 13 歲的孩子而製作,擁有萬千粉絲。這些創作者,有的得轉戰其他平台、有的則打算更改主題,多做一些適合全家觀看而非專攻兒童的,而如果辦得到的話,也會有些人想看看能否呼弄過 Youtube 的規定跟機器審核員。新的問題是:由誰來判斷一部影片是兒童向、家庭向,還是青少年向呢?最近台灣許多 Youtuber 討論的「黃標」問題,想必會成為常態吧…..原本是兒童不宜的影片被黃標,未來則是適宜兒童的影片也會黃標,生意越來越難做囉。

即使從小孩身上賺錢的管道被堵住了,YouTube 與其他公司也不可能放棄兒童市場。目前看來 Youtube 的改變將會是全球規模的,好幾個我女兒有在看,達到百萬訂閱、破億瀏覽,針對兒童的頻道,留言功能都被關了,但也還有很多漏網之魚,例如有的國家的迪士尼兒童頻道就關閉了留言有的卻沒有。CNET 的記者 Joan Solsman 也發現即使 Youtube 從二月起就宣布要關閉兒童向影片的留言功能,半年之後到現在也還能輕易看見這類影片下出現不雅的留言,質疑 Youtube 沒能兌現承諾。所以接下來四個月,可得眼睛睜大了。

當隱私被私有化,無形的盈利去哪了?

對 Youtube 祭出 COPPA,似乎讓 Youtube 無可避免地走向更靠近傳統媒體的路線:禁止互動、單向傳播、原創內容。想必會有不少大人跟小孩覺得這樣的規定太死了,扼殺了許多新創意跟可能性,這也是為何 FTC 將在 10 月舉辦 COPPA 研討會,目前已經展開公眾意見收集,來綜合判斷這部法律施行到現在有沒有展現應有的效果、是否需要修改、納入更多考慮因素等等。

而在台灣,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在今年七月公布,針對 11-14 歲兒童的調查結果,超過八成擁有自己的手機,近九成擁有社群軟體帳號,而且創帳號的年齡平均為 10.25 歲,一個小孩平均有 3.8 個帳號,家長通常都不知道。而且每五位兒少家長,只有不到一位有給孩子足夠的使用提醒,機器變成爸媽代理人的情況非常顯著,比美國更嚴重(見親子天下報導)。這也是為何身為一個少女的爸爸的我,認為 Youtube 這次因 COPPA 被開罰的案例非常重要,讓我覺得必須寫這一篇,因為台灣社會對這個現象跟問題的關注實在太低了,而我很想知道為什麼。

Google、Facebook 等那麼多大公司,靠著在規矩還沒訂清楚之前把使用者的隱私都私有化,賺的口袋滿滿,造成不少負面外溢效應,老實說也不能全怪他們。《21世紀的21堂課》作者哈拉瑞在書裡說:「講到要擁有土地,我們已經有幾千年的經驗……講到要擁有企業,我們也在過去兩個世紀裡,發展出一套相當高明的規範方式……。但講到要擁有資料,我們就沒有太多經驗。」的確,當所有權模糊,就會有人莫名其妙富起來(二戰後接收台灣的國民黨就是個好例子),我們這些大人已經嚐到苦果,但必須避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何時?就是現在。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