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威專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旅行是什麼樣的體驗?
你能否想像自己出國旅行,卻沒帶智慧型手機在身上?不瞞你說,我光是想像這件事就有點害怕、有點毛。
奇怪的是,我明明就經歷過這樣的事,例如我大學時畢業旅行,就沒有帶手機–而且那時候也沒有智慧型手機,但如今卻完全沒辦法回想起,自己那時候是怎麼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情況下,度過那五天的。
旅遊業以及旅行體驗已經被科技徹底改變了,現在的我們,很難想像出國旅遊沒有 Google 搜尋、沒有 Google 地圖、Google 翻譯、沒有 TripAdvisor、Agoda、Airbnb、Uber、Grab 解決吃喝玩樂……以及沒有 FB 跟 IG 讓我們隨時分享旅行體驗。講更直白一點,現在我們出國旅遊之前幾乎沒辦法不先想方設法解決到外地的上網問題,旅行途中也幾乎無法不帶著智慧型手機。(現在就連闖蕩異世界都要帶著智慧型手機啊!)
我在過去的專欄中,多次討論數位科技對人們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心理層面。我也推薦大家不妨斷開與 FB 等成癮性社群媒體的連結,不過我自己也還是每天都離不開手機,沒能真的做到「數位排毒」。但我的確有好幾次,內心有點衝動,想不帶手機去度假,儘管僅止於衝動而沒行動。
(這邊得插播一下:各種聲稱能藉由特殊飲食方式來排毒的說法都是沒有用的,好一點通常只是讓人腹瀉,不過有時候甚至是有害的。數位排毒只是一種比喻,不代表它跟飲食排毒有類似的機轉。)
話說回來,有幾位研究者想知道,放下智慧型手機去旅行,對現代人來說是什麼樣的感覺?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 Brad McKenna、紐西蘭奧克蘭科技大學的 Lena Waizenegger、以及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的 Wenjie Cai 三位研究者,訪談了 24 位自願參加這個研究的參與者,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發現,或許對旅遊業、以及我們每一個人的下一趟旅行,都有啟發。
斷網旅行的研究發現
由於這樣的問題沒辦法用實驗來得到答案,因此研究團隊要求志願參加者在出去旅行之前、旅行期間、以及回到家也回到網路上之後,記錄他們的情緒與感受。研究者也在他們旅行結束後分別做了深度訪談。
想要數位排毒或斷網的目的,多半是覺得自己每天上網,累積了太多壓力、覺得焦躁,期望遠離網路,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可以「康復」或「治癒」自己。然而正如我預期的,這幾位研究者發現這些旅行者在假期的前幾天,負面情緒反而升高,感到更沮喪、憂慮、孤單、焦躁,特別是那些精熟於利用數位科技來旅行的人。
這些情緒來自於「斷網預期」,就跟我一開頭說的一樣;另外則是擔心安全問題,例如要是自己遇到危險、出了意外,卻聯繫不上親友,該怎麼辦之類的。而只能看印在紙上的地圖、公車時刻表、以及得不斷跟陌生人請教,甚至讓兩位參與研究的旅行者受不了,選擇放棄。
而較能忍受斷網旅行的參與者有哪些特點呢?
第一,旅行時有伴在身邊,第二,原本的工作沒那麼緊跟忙,第三,有強烈的斷網動機,以及第四,在日常生活中就比較不依賴科技。
當旅行者克服了一開始的負面感受,就能倒吃甘蔗,享受數位排毒之旅了,他們表示自己更能沈浸在目的地、與旅伴創造了更多珍貴的回憶、與當地人有了更多難忘跟真實的互動。整體來說,因為他們能夠不靠智慧型手機就前往陌生的遠方,他們更驕傲於自己的自由,興奮於自己的快樂,這當然也讓他們大多數人認為斷網旅行是非常好的體驗。
來一趟斷網小旅行?
在旅程結束之後,大家還是得回到原本的生活,意味著回到每天上網好幾個小時的日子。儘管參與者都對於能夠重新上線覺得很興奮,但不少參與者反而覺得焦慮、甚至內疚。也有參與者感到失望,原因是他在出行之前預期自己斷網那麼多天,會錯過很多事情,但結果打開手機電源、回到線上之後,卻發現其實自己沒有錯過什麼。他頓時發現 FB(等社群媒體)有多膚淺跟瑣碎,而過去的自己有多沈迷於計算那些按讚與閱讀那些沒有什麼意義的評論,以前的生活竟然被這樣的東西給佔滿,因此而對自己失望。
然而這樣的研究到底能為旅行業,與你我這樣的旅人帶來什麼啟發呢?我想,想要斷網旅行的人,應該不只我一個,而若能了解遊客在斷網旅行時會產生負面情緒跟正面情緒的原因,可以讓提供旅遊相關服務的公司或個人(例如領隊或嚮導)針對這些痛點跟爽點來改進產品跟行銷策略,例如在旅途中規劃斷網日,幫大家保管手機一整天。而身為旅行者的我們,也可以從這研究得知,不帶智慧型手機的斷網旅行能給我們一個獨特的機會,讓我們審視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你覺得呢?要不要一起來一趟斷網小旅行?我認為很值得投資一次假期來試試喔!
資料來源:Leave your phone at home this holiday and you’ll feel better (after you feel worse)
讓泛科知識長鄭國威(鄭龜)親自說給你聽!直接點閱下面影片,訂閱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