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挺耀專欄/新經濟活動下的工作:真正消滅工作的是自動化,而不是新的商業模式
又一個跟 Uber 無關的題外話,但可反映出一些新的創新對就業的影響。美國的失業率現在在非常非常低的水平,金融風暴的時候一度到 10 了,現在在最右邊的 3.8%,考慮到美國這個經濟體這麼大,算是低到荒唐了。請看這張圖:
但有個非常弔詭的事情,就是其實按需經濟/共享經濟/就是你按鈕才會觸發的那種經濟,佔量相當的比例。僅優步就有 390 萬名全球司機,約三分之一在美國。過去這些工作是不存在的。僅僅是去年,美國 2018 年就增加 260 萬個工作。有不少就是這類是按需工作,已經算是某種普遍的說法,不過具體多少是來自這些所謂共享/按需工作還沒有看到很細的統計。好,如果按需工作已經成為經濟的成長引擎或者降低失業率的法寶的話(對,我看到左膠們尖叫著搭著 uber 回家去了),實質上阻止這類工作產生就是一個對總體經濟都不太妙的事情。
以前沒發生過的一件事情是,按需工作/共享經濟這件事,讓美國就業增長通貨膨脹和工資數據也被擾亂了,所以許多人都在攻擊現在的失業率是被低估了。對於左派跟右派都能拿到自己要的論點,左派來說,讓工作者在更低薪資下工作,且沒有職場上升空間是很不好的。對右派來說,因為這樣而減少了失業,這已經是個扎扎實實的經濟增長引擎。
但對工作者來說,這件事情好的是進入門檻較低,壞的是薪水變得不一致了。這些按需經濟的供應者不太能知道自己最少的收入是多少,另外也沒有職業階梯,你是個人工作者意味著你不可能升級。不過我自己是比較右派觀點的,因為這些是新的沒訓練就可以做的工作,能被產生出來還是一件好事。而且在 AI 完全取代人或者最低基本收入被視作普遍人權之前,這類人機協作更高的工作會更大量的被創建出來。而且上上下下不斷浮動雇用量,直到被機器都取代為止。但那天到來還很早,總不能讓沒受過訓練的工作者(比方說只會寫文章的書生之類)都不吃飯吧?
另外一個類似的是更往前推幾年,一個新興行業頁岩油行業本來不存在,但這十來年內突然變成一個商業上可行的創新,整個行業就創造了相當多的工作,某種程度也是美國從金融風暴復甦的推手。頁岩油到了 2014 年的時候創造了 61 萬人的雇用,然後在 2016 左右這個行業又裁員了 20 萬人,到了 2018 年又增加了不少雇用回來,不過不少工作已經被自動化或者沒吹那麼神的 AI 取代。所以長期來說真正消滅工作的是自動化,而不是新的商業模式。
這些因為創新工作的產生轉移是利多於弊的,因為怎麼說這些工作都比較接近不需要嚴密訓練的工作,你並不用念研究所考執照或者十年的工作經驗,就可以做類似的工作,所以這類工作橫向取代是其他不需要嚴密受訓練的工作。長期來看,這些工作都可能被機器取代,但他的短期效應是時上時下,很難判斷,或者說即使我們做一個臨時性的判斷,很快的,就會被新的事情逼著要做下一個判斷了,所以遇到這些創新工作帶來的問題,是不是不要急著下這些判斷呢?
對,翻成白話,我指的就是把優步趕走後,而且我完全同意趕走不趕走的雙方講的都很有道理,但很有道理跟判斷要不要是兩個事,後面還有全自動車在等著的問題就是了。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