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團體作戰,讓台灣的服務型機器人躋身國際市場──專訪資策會服創所何偉光主任
本文為經濟部工業局廣告,泛科技企劃執行
- 採訪/鈦河馬
為了因應國內醫療、餐飲業的缺工問題,以及台灣社會高齡化後逐年增加的照護需求,「服務型機器人聯盟」在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後簡稱資策會服創所)和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後簡稱智動協會)的合作推動下,於八月底成立。國內許多知名廠商,如新光保全、凌群電腦、東元電機、佳世達、東芝…等等都是其中成員。
資策會服創所主任何偉光指出,其實一直以來,國內製造大廠都有在研發服務型機器人,但由於對應用端需求掌握,以及技術和服務規格尚處於起步階段,使得投入成效有限。服務型機器人聯盟的成立,主要是發掘應用的未來需求,透過建立各類實驗場域,加速服務型機器人產業建立標準服務和技術介面,協助服務型機器人有效融入商業環境流程,進一步提升台灣相關產業鏈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依照不同場域的不同需求,提供客製化的服務功能
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推動,從去年從製造業使用的無人搬運車開始,今年聯盟將重點放在研發餐飲購物、醫療等服務領域的機器人。何偉光主任表示,不同於以往功能較為單一的工業用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是以人為服務對象。由於不同場域的消費者會有不同的需求,服務型機器人也必須針對特定場域進行設計。
今年鎖定購物商場、醫療場域、未來布局飯店餐飲的原因,是聯盟看到這幾個產業在龐大人力缺口之下,對服務型機器人急迫的需求。餐飲、飯店請不到人,醫療行業人力更是吃緊,非常多護理師都必須處理職分以外的工作。何偉光主任提到,研發成功後,繁忙、危險的雜務,與有毒、具有汙染性、放射性的醫療廢棄物處理等3D(Dirty、Difficult、Dangerous)工作,就可以由機器人接手。不但能消化國內人力缺口,也很有機會出口到國外。
組織專業分工,爭取資源運用極大化
服務型機器人聯盟由資策會服創所與智動協會作為召集單位,再分成三個工作小組:技術與服務應用、場域佈建與行銷推廣。技術與服務應用小組是由總召集人─仁寶前執行副總陳招成,以帶領仁寶多年的機器人研發經驗,協助建立應用場域在技術與服務介面共通規範;場域佈建小組則是由場佈經驗豐富的凌群擔綱,目前凌群已有將服務型機器人佈署在警政、醫療、教育與金融等場域,未來也會導入在商場與賣場場域,和聯盟成員分享導入經驗。何偉光主任也提到,服務型機器人產品並非和以往電子產品餘公司研發後,才擺到賣場販售;而是需要在設計的過程中同時到場域裡不斷地嘗試、調整。「接下來凌群就會將機器人帶到美麗華現場試營運了。」何偉光預告說。
至於行銷推廣小組,是扮演交流、推廣平台的重要角色。透過國內外的展覽、講座,邀請機器人研發業者與各場域的經營者對談。何偉光主任強調,服務型機器人想成功,就是要能確實解決現場問題。由飯店或醫院方提出自己期待獲得解決的困擾,機器人業者就可以準確地研發出符合需求的產品。同時,透過交流可以加強議題、產品的擴散性,達到拓展國際市場的目標。
以開放式標準與優良的品質,積極搶攻國際服務型機器人市場
近年來,台灣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等,都投入龐大資源開發服務型機器人。今(2018)年初在韓國平昌舉行的冬季奧運,韓國不但在仁川機場擺出機器人為旅客帶路,還首次在比賽中增加機器人競賽項目,顯見韓國的研發成果。
「台灣步調確實是慢了些。」何偉光坦承,但他認為智慧化技術的整合與產品的穩定性是台灣的強項,靠著這些優勢絕對有能力跟各國競爭。以韓國來說,三星(SAMSUNG)、樂金(LG)等大廠已經開發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服務型機器人系統品牌。何偉光指出,此類封閉的系統,促使消費者必須引進一群同一品牌的機器人,彼此才能合作無虞。但在台灣,聯盟大力推行開放式品牌標準,讓產出的機器人在其他廠牌的系統中也能順暢溝通、運作,增加使用者的選購自由度。
至於中國大陸,最近有非常多的新創公司投入製造機器人。但新創公司往往會讓使用者產生疑慮:購買產品後若有瑕疵或問題,公司是否還健在、能提供協助。何偉光表示,未來服務型機器人的銷售模式不像其他消費型電子,是以較類似租賃的方式,零件維修、系統升級都由銷售廠商定期處理。
「在服務型機器人的市場裡,使用者最在乎的不會是一開始的購入費用,是公司能否提供長期、穩定的售後服務。」何偉光說。相較起來,台灣許多代工廠牌幾十年間建立的信用與品質,更能讓使用者放心購買。
從代工轉型到設計端,拚成立新品牌,朝居家照護前進
一直以來,台灣許多廠商具有優秀的技術,卻大多是處理筆記型電腦、手機知名廠牌的代工生產。但目前國際間還沒有出現服務型機器人的代表性、指標性廠商,何偉光提到,聯盟就是看到這個機會,積極召集國內各自奮鬥的廠商一同合作。除了整合技術研發創新的機器人外,更要力拼打造新品牌,從產業下游的代工端轉型成智慧導向、高附加價值的設計端,融入未來社會的商業流程內。
目前加入聯盟的成員,以及表達加入意願的業者,,已涵蓋各類型機器人的開發,包含倉儲、清潔、迎賓、醫療、教育競賽都在進行中。「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元,還有店家曾經問過有沒有包小籠包,或煮拉麵的機器人。」何偉光笑著說。但有個需求龐大的場域──居家照護,現階段碰到瓶頸。功能上沒有問題,但是機器人與人的溝通是目前無法克服的障礙。
目前台灣如果有居家照護機器人,主要的客群應大多是習慣講方言的銀髮族,但放眼全球,很難找到業者來設計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甚至「台灣國語」的AI(人工智慧)對話。這是服務型機器人開發,當下以餐飲、醫療為主,無法立即投入居家場域的最大原因。但在未來,聯盟持續擴大整合的同時,會不斷補強,思考如何請語言學家跟AI業者協助突破難關。「年長者的需求,我們一定會想辦法解決。」何偉光說。
本文為經濟部工業局廣告,泛科技企劃執行
倉儲管理等自動化的機器人漸漸代替勞動力。圖/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