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臺北數位藝術節 《硬主體》 11/11~20 就在松菸文創園區
本文與圖由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2016 第十一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硬主體》 in_SUBJECT 搶眼登場!
2016 第十一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 11 / 11(五)~ 11 / 20(日)於松山文創園區隆重展開,邀請來自荷蘭、法國、日本、巴西、德國、美國等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們進行盛大展演。聚焦五大主軸,匯集歐、美、亞三大洲數位藝術作品,帶來重量級的「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集結國內優秀創作的「數位藝術徵件獎」,及國際駐村創作展覽,與一連串生動豐富的「教育推廣」活動,展現數位藝術生命力。
《硬主體》互為主體的時代
2016 台北數位藝術節以《硬主體》(in_Subject)作為策展主題,邀請荷、法、日、德、美等國際藝術家,以時尚科技、虛擬實境、生物藝術、基因隱私權等跨領域藝術,探討數位世代人類與科技如何共融的議題。數位科技在現代化日常生活中已扮演無可取代的角色。策展人王冠婷表示,由於科技普及,人類如何更有創造力的方式與科技共存。「硬主體」(in_Subject)是一種能夠遊戲於技術體系中的狀態,探索技術的有機性及對科技的認識、識讀(literacy)與應用,是這個時代人類成為主體的行動條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李麗珠表示,透過數位藝術節,將國際發展趨勢帶進臺北。數位藝術節從工具與技術革新下探討,找到促成未來生活更便利的方式,除精彩的展覽外,規劃多場專家導覽、工作坊及座談會等系列活動,內容具深度及有趣性,值得參與探究。
「國際數位邀請展單元」-展現藝術與科學跨域合作的人文價值
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為數位藝術節最具重量級的展覽,邀請來自歐、美、亞洲共8件作品,由幾何形狀結構組成的〈共生船〉,長、高各 35 公分,外觀如漂浮在水面上的六角形,實際則是微生物燃料電池,透過內部包含了 13 個三角形與 6 個梯形結構,以光合作產生能源的生物移動裝置,能夠運用於受到汙染的河川,達到淨化;插畫家與建築師組成的「Nonotak」,其共同計劃的作品〈白日夢〉,以聲光美感改變空間,編織虛擬與現實的交界,邀請觀眾進入沉浸中的凝視,全球巡迴展出餘百場,也是美術館與時尚品牌裝置藝術的常客。〈珍珠母〉以仿生學科技的製作品保留日本文化中具有祈福意涵的傳統儀式。
邀請展內,曾獲紐約 2016 創意之都新興藝術獎的〈撿到陌生人的臉〉與〈官方生物匿名指南〉2 件作品提醒大眾注意生物基因隱私權的議題;〈給予你所沒有的〉是一個藝術與共享資源的計劃,向大眾展現藝術工作者的社群結構脈絡;〈Render Ghost 裝置版〉是一無演員的科技劇場表演,將虛擬實境頭戴顯示器與劇場特殊的空間情境結合,讓觀眾親身參與一趟身體與感知的旅程。8 件作品探討大自然、文化、生物基因等各式發人省思之議題,共同展現藝術與科學跨域合作的人文價值。
「台北數位藝術獎單元」―看見新的世代、新的作品、與新的對話
2006 年創辦的「台北數位藝術獎」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數位藝術大獎,亦成為優秀藝術家的育成搖籃。今年,第十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獎共有 10 件作品,作品涵蓋多元的數位藝術創作類型,主題包含數位科技的制約、真實與虛擬的探索、動力與感知、訴說日常記憶等,展出形式除了多媒體、機械動力等,也有互動隨機創作,呈現台灣藝術家的創新能量與人文思維。
「K.T.科技藝術獎」―新創競秀的舞台
本屆「K.T.科技藝術獎」呈現互動科技藝術、數位動畫、數位遊戲等共 17 件精彩得獎作品。K.T.科藝獎希望以數位技術之創新,應用於視覺藝術為重點,致力於建立人才資源和業界的橋樑,共同為提升臺灣創意與創新活動而努力。
「國際藝術駐村交流」―城市體驗與數位感知交錯
今年邁入第七屆的「國際交流駐村創作展」,提供台灣與國際藝術家雙方駐地創作、交流的實質機會,以及「駐地、創作、展覽」一次到位的藝文資源。由台新媒體藝術家張晏慈赴法駐村,創作〈印象城市〉互動裝置結合觸覺與聽覺,將城市聲音轉化為石頭肌理,交由觀者摸索、還原、聆聽。而法籍聲音藝術新秀,伊格爾‧凱丘斯基,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作品〈銅脈〉,作品結合了電玩與音樂創作,玩家於遊戲中各個關卡所產生的特殊音符與和弦,都錄製成部分配樂,兼具遊戲、實驗與創作樂趣。詳細活動內容及參加方式可電洽或上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李麗珠(前排左 2)、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前排左 3)、策展人王冠婷(左 4)與參展藝術家。圖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