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髮線保衛戰與機器人自動化:美國連續創業家用植髮機器人挽救你的頭毛危機

2016 年 10 月 21 日

(本文與圖由鴻海永齡健康基金會提供)

文/陳瑩|

鴻海永齡健康基金會舉辦的台灣首場生醫新創【TRANS從零到醫-跨域 生醫 創新論壇】,聚集 24 名國際生醫新創前輩大師、40 組國內外新創團隊,傳承珍貴的產業經驗,創造跨域交流的互動場域。

hair01
Dr. Bodduluri 獲得多項專利,並有兩件已上市作為協助醫生進行手術的自動化產品。圖 / 鴻海永齡健康基金會提供

「TRANS 從零到醫-跨域 x 生醫 x 創新論壇」邀請多位國際級的創業家,連續創業家 Zap 總裁 Radhika Mohan Bodduluri,針對生醫結合機器人的應用,以他的產品 ARTAS 為例,分享如何在機器人的協助下,挽救落髮危機。

機器人在健康醫療領域的應用

Dr. Bodduluri 獲得過多項專利,並有兩件已上市作為協助醫生進行手術的自動化產品,第一個是與共同受邀來台的 TRANS 講者 Dr. John Aldler 共同發明的射波刀 CyberKnife,另一個就是 2010 年創立的植髮機器人 ARTAS。在成立初期,ARTAS 就獲得第一階段投資,前面兩三年也經歷過難以支付自己薪資的艱苦階段,但是因為他認為改進植髮手術效率是個契機,故繼續堅持下去。

現今我們可以看到機器人應用在打掃、開車、焊接、做手術等多面項的功能上,主要應用於醫療的機器人可以分為三類:遠端機器人 ( Telerobotics )、助手機器人 ( Robot Assist )、全自動機器人 ( Fully Automated )。其中利用遠端機器人穩定且精密的特性,能協助醫生進行手術時,精準控制手術器械行進 ( motion control ),以避免醫生手部抖動,完成在局部微小空間的手術。例如達文西機器人 ( Da Vinci ) 就是可以用在幫忙定位,進行像是置入心臟導管等手術。藉由機器人的幫忙,可以達到精確的在微小的空間進行手術。

髮量主導你的第一印象

因為髮量多寡影響外表年齡,毛囊死亡後就無法產生新的頭髮,故禿髮造成許多人的困擾。

男性與女性禿髮的模式不太相同,就雄性禿而言通常是局部的禿髮,前額的頭髮毛囊越來越凋零,後面的頭髮相較之下比較不容易掉落。而女性禿髮的模式,通常是全面性的變稀疏,但因為大部分女性頭髮較長,所以可以用其他地方的頭髮來遮掩。一般來說年齡越大除了罹癌的機率增加,禿髮的機率也提高:60 歲族群有 60% 的禿髮機率、70 歲有 70% 的機率,依序增加。美國目前每年平均耗資 10-15 萬美元進行植髮手術,每次費用 8000 至 10000 美元。雄性禿的多是特定區域毛囊壞死。女性也有禿頭的困擾,但和雄性禿不同的是總髮量越變越稀疏。市面上有些塗抹的、口服的藥物或者宣稱治療禿髮的梳子,但有些成效令人懷疑、有些則是有副作用,例如性功能因此受到影響。

髮線保衛戰的技術創新

Dr. Bodduluri 指出,傳統人工植髮所需耗費的時間與人力,過去的方法需利用刀片切取頭部後方整片頭皮、將毛囊一個一個取下、重複 2000 – 3000 次,再一個個將毛囊植入前額,每一個毛囊切取皆需使用顯微鏡操作、總共需要 6 – 8 小時。這些重複的步驟就是機器人可以發揮的幫忙的地方,醫生就可以挪出更多時間來創造髮線。傳統方法會造成患者頭部前後方皆出現大量的傷口,也容易產生頭皮麻木的副作用,費時又費工、患者也會感到極大的不適。

藉由 ARTAS 機器人,配備攝影機、針頭、定位器,就可以增加植髮手術的效率,一次 200 根細小的針植入各個毛囊,針頭有特殊的專利,降低植入毛囊過程中造成的出血、也減少損傷毛囊的機率至 10 % 以下。藉由機器人自動選取目標、自動進行植髮,整個過程醫生只需要在旁監看,必要時再調整參數,提升了手術的效率與品質。

禿頭困擾數百萬人,相關醫療投資規模很大。但許多受禿髮困擾的人沒有進行手術,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曉得植髮後的結果。

藉由 ARTAS 機器人進行電腦軟體模擬,可以手動設計調整髮線,讓病人可以術前了解植髮後的毛髮增長的效果。

手術自動化的未來

Dr. Bodduluri 表示:醫療機器人的進步,是因為藉由工程師、醫生的觀察,將任何微小步驟的自動化,以達成有效提升整個手術的效率。而且當踏出第一步發想並執行後,通常很快的就會產生新的想法,改進並擴大至其他步驟,讓整個設計向前推進,更符合手術自動化的要求。

hair02
Dr. Bodduluri 表示,醫療機器人的進步,是因為藉由工程師、醫生的觀察,將任何微小步驟的自動化,以達成有效提升整個手術的效率。圖 / 鴻海永齡健康基金會提供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