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窩抱報》、《職人》、《秘密讀者》對談:創辦一本雜誌,改變了什麼?

編按:兩週前,李令儀博士、《貢丸湯》在地誌談網路閱讀與刊物創業一文討論了出版業、雜誌業與在地誌的發展與變遷。這次,我們記錄了此系列的最後一場論壇,實際聽聽三本分別關注動保、職業與書評的雜誌抱著何種使命誕生,又是怎麼連結讀者、與社群對話。

文/李霜茹

當一本專門討論某議題的雜誌出現時,會對關注此議題的族群產生很大影響,認同或衝突之後,更可能進一步改變社群的思考方式、行為方向。這場「創業甘苦談:辦一本雜誌,改變一個社群」論壇,便邀請了在不同社群引發廣泛討論和關注的《窩抱報》、《職人》和《秘密讀者》,分享初衷、創刊歷程與對「雜誌」的想法。

《窩抱報》:實體刊物能完整讀者對媒體的印象

《窩抱報》關注動物議題,最新一期主題為「動物園的每一天」(圖片截自窩窩網站)
《窩抱報》關注動物議題,最新一期主題為「動物園的每一天」(圖片截自窩窩網站

流浪動物究竟是小眾還是大眾的事?

關注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相關議題的《窩抱報》於去年(2015)由窩窩 WUOWUO 創立,曾介紹猴硐貓村、現行動物保護法規、國內外動物福利事件、採訪貓咪救援者等,嘗試從多種面向討論動物與人的關係。現已從一開始的月刊改成季刊,希望更深入每個議題,平均用 6~8 頁的篇幅說一個故事、把一件事情講清楚。

「我希望《窩抱報》能夠發揮社會影響力,讓大家在看事情的時候不再這麼二元對立、無法對話。」總編輯蘇于寬說,他們想要對話的對象不只是養寵物的那 250 萬人,還有對動物沒興趣、甚至害怕動物的族群(如第二號刊物就以「我就不愛牠們不行嗎?」為主題),因此《窩抱報》一開始就打算上主流通路。

「《窩抱報》一期可能三千人看,但我的一則貼文搞不好就有三萬人看到,那為什麼要做雜誌?」身兼窩窩、《窩抱報》創辦人以及牧貓設計的設計師,蘇于寬說,「雜誌對我而言是,讓大眾知道這個媒體是完整的。網路媒體可以永遠都在螢幕後面操作,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但是如果做出一本雜誌、鋪上通路、讀者拿到,那就是一個真實的東西,這個媒體在人們心中的份量就會跟純做網路稍微不一樣。」

《職人》:書寫故事、探討教育

《職人》志在協助大家認識不同職業(圖片截自職人網站)
《職人》志在協助大家認識不同職業(圖片截自職人網站

同樣在 2015 年創刊的《職人》雜誌,以「找回專業教育的價值」為目標,從「所有人參與」、「書寫臺灣職人故事」、「為全臺灣孩子出版」三個方向,探討教育議題,同時紀錄職場與教育現場故事,希望讓大家認識各種專業領域以及常被忽略的技職科系發展,並更進一步地,改善社會的學位文憑迷思。

我們希望讓更多技職人知道,他們是可以被報導的。」談到《職人》創辦原由,總編輯趙浩宏語氣透露著著急,「師長們對『職業』了解深入的並不多,畢竟臺灣老師成長的過程通常是:念書、念書、師大,他們不太有機會瞭解技職,《職人》這份雜誌某方面也是為了老師們誕生的。」因為不了解,所以很多孩子成績好就必須讀高中、去臺大、念商科;成績不好的孩子又侷限在成績裡,沒辦法認識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他說《職人》的重點不在定義技職教育,而是孩子該如何找尋夢想、又是怎麼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職人可以成為一個有趣的出口,讓老師能鼓勵家長相信孩子,相信他們想去學美容是有價值的。」

《秘密讀者》:在最後一個專業書評版面瓦解後

《秘密讀者》以文學書評為主要內容,每月20日出刊(圖片截自秘密讀者臉書)
《秘密讀者》以文學書評為主要內容,每月20日出刊(圖片截自秘密讀者臉書

成立於 2013 年的《秘密讀者》,自當年九月起,每月 20 日出刊,以臺灣文學界少有的「文學書評」為主要內容,討論的文本從新詩、散文、國文課本到中國知名線上小說網站晉江文學網、戲劇《後宮甄環傳》等範圍廣泛,也會推出探討「作家」、「書封設計」等專題。

編輯委員之一朱宥勳說,《秘密讀者》的創立契機較特別,可以回溯到「反旺中事件」。

「《中國時報》開卷版是臺灣最後一個有專業書評的版面,但事件發生後,一些長久合作的作者不願意再與其合作,開卷版幾十年的經驗就此瓦解。《秘密讀者》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

「我們要做的事很簡單,就是為書評這個傳統留一線生機。」朱宥勳說。

他提到,臺灣文學市場跟環境有個致命缺陷:書評幾乎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沒有任何功能,買書的決策過程幾乎都與書評無關。「臺灣讀者對於書評的回應是非常弱的,除了因為大家不看書,更重要的原因是書評的寫作長期以來被讀者當做是無效的,覺得十篇書評裡面有九篇在講假話。」

有鑑於此,《秘密讀者》做了兩件事,首先是以電子書形式呈現(實體版本只在實體講座或特定期間販售),擺脫各方面實際「數字」的限制。另外還採取「所有書評匿名刊載」作法,讓評論者不需要為了怕得罪作者、出版社而寫出假的評論。此舉在當時引起不少爭議,有人質疑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不過朱宥勳說這其實是一個假的匿名制度,編輯群的名字都還是公開在臉書與網站上,由大家一起承擔責任。

左起為、《窩抱報》創辦人酥酥、(見域工作室 攝)
左起為《職人》總編輯趙浩宏、《窩抱報》創辦人蘇于寬、《秘密讀者》編輯委員朱宥勳(見域工作室 攝)

雜誌獲利仍然困難

《窩抱報》與《職人》都由群眾募資起家,但在順利發行之後,還是得面對資金用完的狀況。

趙浩宏說,紙本雜誌的利潤來源通常並非用戶訂購而是廣告,但現在也開始面臨臺灣廣告不斷萎縮。「你的雜誌社不夠大,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養拉廣告的業務,雜誌比較默默的時候,就沒辦法讓買家願意買的你廣告,」循環下來,小雜誌要翻身非常困難。「我記得 Big Issue 的方序中前輩跟我說他賠了兩年才回本,說真的,到底有誰能賠兩年?這是我們最主要遇到的困境。」

蘇于寬則表示,雖然寵物市場的商機是以「億」來計算,但只要這市場還是用「發行量」標準在看你,拉廣告這塊就還是非常困難。為拓展觸及範圍,《窩抱報》每個月都會辦至少一場講堂作為紙本的延伸,上一期出了貓咪的百科全書,八月就辦了三場講堂,討論貓咪的食安、照顧與救援。另外,《窩抱報》也持續努力設計和議題相關的文創商品,「雖然內容沒辦法深刻的透過商品表達,但是產品會帶消費者認識正在討論的議題。」

見域工作室 攝
見域工作室 攝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停刊,但人會留下來。」

三本刊物都選擇非現下最主流的媒介「雜誌」、都做付費內容,卻又紛紛將許多事情放在「收費」之前。《窩抱報》在每期過刊後,會把 60~80% 的內容放到網路上,包含精心製作的採訪、圖表,蘇于寬說:「賣書沒這麼重要,重點是這些文章要被看見。

談到對未來的展望,《職人》則說想改變臺灣現況,「我們最想合作的對象是學校,因為學校是傳遞價值觀最關鍵的地方,很多老師不知道自己的影響有多大,跟老師攜手是我們最大的目標!」因此《職人》不只報導故事,也剖析產業現況,更把雜誌送到全臺國中、高職、各個科大讓學子們接觸,更重要的是,希望家長也能夠看到。(註1)

《秘密讀者》深知文學結構比較「慢」,因此把目標放遠在一、二十年後,期望培養「人」,包含好的評論者、好的讀者。同時,他們也發現很多作者沒辦法面對「評論」這件事,因為從沒看過真正的評論,尤其會排斥負面評價,但其實所有的評論都是有意義的。《秘密讀者》認為「認不認識評論本質」這件事,會影響往後人們讀文學的態度,因此試著透過評論工作坊,教作者怎麼面對評論、教一般讀者怎麼寫評論,也教想更上一層樓的評論者該去找哪些資源。

朱宥勳說,《秘密讀者》在編雜誌的過程中遇見一些初次嘗試文學評論的作者,而依照慣例,如果不刊某篇評論,一定會告訴作者原因,以及該怎麼調整。於是慢慢地,他們也開始看見這些評論者的成長。「也許兩年、三年之後發生什麼事,我們就停刊了,但是這群人會留下來,這群人還可以再活躍二十年,他們會再衝撞出新的火花。」

 

註1: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根據育成政策的推動,於各大學院校、民間企業、研究機構設置育成中心,協助孕育創新事業,截至目前為止已有 7 所育成中心(南港軟體、南港生技、工研院、交大、朝陽科大、高應大、南臺科大)獲歐美育成軟著陸認證。

封面照片來源:見域工作室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