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蔡英文超神的,還沒上任台灣電力就變多了?當然不可能!

2016 年 01 月 20 日

新政府還沒上任,就傳出第一項重要政見已經達成,台電原本去年公告 2023 年至 2024 年的備用容量率是負,結果今年公告卻轉為正,代表未來就算全部核電廠都停止運轉,台灣也供電無虞。

這件事當然跟蔡英文一點關係都沒有,能源局接受訪問時表示,這並不是一項新政策,台電本來就會不斷修正未來的限電風險評估,這份資料早在總統大選前就已經宣布,並不是要配合誰。事實上,風傳媒在 1 月 13 日就已經刊出這篇《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台電估十年後限電風險大減》,只是當時民眾都沉浸在大選前夕的風風雨雨中,因此沒有引起太多注意。但是在 1 月 18 日,風傳媒又刊登了這篇《政策大轉彎?台電評估備用容量率 2023 年由負轉正,核四不運轉也不缺電》,基本上文章內容不變,只是敘事角度大轉彎,而造成民眾熱烈討論。先不管風向怎麼帶,我們不如趁這個機會,好好搞清楚現行的能源政策以及蔡英文提出的能源政策,會給我們未來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吧。

能源永遠不變的定律:開源與節流

談到能源政策永遠不變的兩個目標就是開源與節流,這個道理連 3 歲小孩都懂,不過目前看來最有效的節流方法,竟然是經濟不景氣?

台電公司電源開發處長王振勇表示,去年預估 2023 年與 2024 年備用容量率分別是負 1.6% 與負 3%,但因全民節電意識提高,加上去年及今年的經濟狀況欠佳,主計總處及相關預測機關都下修經濟成長率,用電成長也跟著下修。

因此台電發表最新的估算,未來在核四不啟用、核一二三廠都退役的情況下,到了 2023 年備用容量也能夠維持在正值。

這段敘述好像在暗示我們,「如果經濟成長增加,用電量提高,台灣又會陷入缺電危機。」原來台灣發明了「經濟不景氣」這項創新的節電技術,真是好棒棒。

依照過去的經驗,經濟成長與用電量都有正相關。但是德國這幾年的經濟成長率,大約維持在 -0.5%~2% 之間,但是用電量卻持續下降,2014 年就下降了 4%,(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而2014年的經濟成長率則維持在 1.6%(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在 2020 年達成比 2008 年減量 10% 的目標似乎沒有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拋開這種舊式的估算法,重新看待新時代的能源方案,畢竟按照這樣的估算方式,如果未來兩年,台灣經濟起飛,我們的用電就再度吃緊了,那該怎麼辦?趕快再啟用核四?追根究柢,台灣到底缺不缺電,這個問題只有掌握數據的台電公司及能源局可以解答,但是多年來台電總是在警告台灣將會發生缺電危機,到目前為止我們的電力似乎還很正常?

當然台電這些年來也有進行許多能源改善的工作,例如台電林口、大林及通霄電廠更新擴建、大潭電廠等新的發電機組提早兩年半商轉,都有助於提高備用容量率。另外在去年也開始在用電尖峰時刻,推出「需量競價」措施,補助用電大戶自主節電,只要節電達到目標,就能獲得回饋金,今年將會擴大辦理,以減少用電尖峰時刻的負載。

能源局與台電的這些作為也有助於減緩台灣的用電壓力,不過新政府上台後,也許還會有變化?

蔡英文與新政府的能源政策

其實在去年中蔡英文的競選團隊就已經拍了一支影片來說明能源政策,如果你沒看過,可以花幾分鐘稍微了解。或是偷懶一點,看我們的文章分析就好。

簡單來說,在新政府的思維裡,核電就是個倒數計時準備撒手人寰的狀況,一切的能源政策都是從核電歸零為出發點來設計。

蔡英文的想法是:提高現有的火力發電效率,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搭配尖峰管理政策如「時間電價」、「需量競價」的方式來降低尖峰負載。

欸!等一等,這怎麼看起來很眼熟啊?你沒看錯,這些就是目前已經在進行的工作,真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啊。喜的是,能源政策可以無縫接軌,憂的是,問題真的能解決嗎?

新政府的政見最大的不同其實在後頭,也就是從產業升級與發展綠能產業著手,這與小英的科技政策密切相關,也就是台南沙崙的創新綠能科技園區,在這裡建立一個產業生態系,來推動節能、創能、儲能的綠色工業。

依照蔡英文團隊的設計,2025 年要達成「非核家園」是主要目標,我們一樣可以依照各先進國家的經驗來對照,看看這些企劃的可行度究竟如何。

OECD 國家都在衝綠能,你還當他是泡沫化產業嗎?

談綠能第一個要談的都是德國,德國率先提出 2022 年全面廢核的目標,並且堅決執行,德國人怎麼做的呢?德國政府從 2000 年開始,以保證收購價(FIT 制度)為誘因,鼓勵民間投資綠能發電,讓投資再生能源成為全民運動,大量住家裝設太陽能板,民眾集資經營風力發電場和沼氣發電場,讓德國再生能源的比例從 2000 年的 7%,提升到去年的 28%。德國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成長快速,讓他們的批發電價在某些時候甚至會產能過剩,出現 0 元以下的驚人價格(倒貼鄰國買自家的電),但是消費者使用的電價卻是反方向攀升,幾乎達到 2000 年時的 2 倍。想了解更多關於德國能源轉型的作法,可以參考泛科學:【還能怎樣】闕棟鴻:德國能源轉型與挑戰

也有學者指出,由於再生能源供電不穩,因此發電量大時,必須依靠與鄰國之間的電網協助,將電力外送以免超載;而清晨與夜晚時再生能源的供應量不足,因此還是需要依靠傳統發電來源來穩定供電。所以說,能源問題並非單一政策就能解決,而需要一個宏觀的配套措施,這些都值得台灣參考。

美國的例子則可以看出太陽能產業成長快速,除了創造電力,去年太陽能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竟然比傳統石油業與礦業都還要多出一倍,包括安裝、設計、維修等,即使手上擁有油頁岩與大量石油,美國的太陽能產業看起來仍然有相當好的前景。(除了內華達州,由於提高了家戶安裝及使用太陽能的成本,導致太陽能產業出走)

太陽能產業在美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photo via MariaGodfrida@Pixbay, CC Licenses.
太陽能產業在美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photo via MariaGodfrida@Pixbay, CC Licenses.

鄰近台灣,能源同樣仰賴進口的日本,則正在進行電力自由化的工作,今年 4 月正式上路,目前已有破百家的電力公司登記,有些公司主打綠能,有些公司則強調低價,將電力事業開放給自由市場,也是值得台灣參考的經驗。

這些國家的作法,都值得台灣參考,新政府的構想也很好,包含改善發電效率、增加天然氣發電量、尖峰管理政策、發展綠能產業、電力自由化等,不過說總是比做容易,而在顧及電量穩定的同時,強調火力發電的新政策,會否帶來更嚴重的空氣汙染,也是我們所關注的。

至於筆者從國小就聽到爛的潮汐能、地熱能發電,到底何時能發揮用處?還是說這樣的潛力難道永遠都只能是潛力?

對於新能源,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與我們討論,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也請記得幫我們按讚支持喔!

 

參考資料:

 

photo via alpimage@shuttlestock, CC Licenses.

關於作者


Kobe Chen

金屬搖滾樂中毒,科技狂熱份子,愛貓人士,愛妻男人,這些都是我。相信台灣不只是鬼島,相信每個人都希望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