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從 justfont《金萱體》看台灣,為什麼我們對「群眾募資」有那麼多誤會?

上週應該有許多人被《金萱》募資案洗版吧?主打台灣自產中文字型,justfont 團隊的金萱體募資計畫來勢洶洶,在開放贊助的一個小時內便達標,不到兩天就突破兩千萬新台幣、甚至將金流公司流量衝破,造成短暫當機。

再一次細看 justfont 的募資文案、回饋項目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簡介影片,你大概能了解 justfont 團隊、群募顧問與募資平台對這次募資計畫的用心。但如果更深入探討,實際上這整件事是怎麼發生的?「一夕爆紅」之後又對 justfont 團隊、台灣字型設計社群,甚至群眾募資領域帶來什麼影響?從金萱體的個案來看,台灣人真的懂群眾募資嗎?

「一夕爆紅」是非常好笑的形容詞

負責這次金萱體募資計畫的 flyingV 專案顧問陳柏安 Anderson 說,就好像周杰倫成為中國好聲音評審,若有人說他這是突然爆紅,你會不會覺得很好笑? 「多年來 justfont 在字型領域鋪下足夠份量的努力,只是大家現在開始轉過頭來看他們。」Anderson 說,justfont 團隊很早就在台灣字型的社群中,創辦人 Michael 從 2010 年創立中文雲端字型平台,2012 年決心投入字型知識教育,成立 justfont 部落格字戀粉絲團;2013 年由日星鑄字行的志工柯志杰邀請,成為字嗨社團的創始社員。

對字型社群中的人來說,他們已經等五年了,外界稱作一夕爆紅真的讓人哭笑不得。

金萱體募資的贊助人數截至目前有七千多人,看似驚人的數字在字嗨社群中其實佔不到五分之一,另外,去年 justfont 所出版討論中文字型專書《字型散步》的銷量在推出的第二個月就突破一萬本,賣得比金萱還好。這五年來慢慢淺沉累積著的社群力量,令他們的這次出擊驚為天人,可惜的是,大部分人也只看得見這一躍。如同 Anderson 在募資案「爆紅」後為他們寫的文章中所提及的:金萱體募資只是 justfont 推廣字型教育漫長路途中的一個里程碑。人們看見團隊透過群眾募資在短時間內獲得大筆資金,但未必能看見這個團隊在募資專案啟動前的長久努力。

是台灣出品的話,為什麼不能主打「台灣」?

金萱體募資的傳播力驚人,一夕之間成為話題,受到支持的同時也得承受批評,網路上看到最多的負面聲浪大概是「不符合臺標」以及「大家只要看到台灣就盲目支持」吧。前者在網路上已有各式論戰,justfont 也做出回應;那我們來聊聊「主打台灣」到底怎麼惹人厭了?

談及這個問題,Anderson 表示還是得看作品本身到底夠不夠名正言順。「例如若說林書豪是台灣出品,一定很多人不同意,因為在林書豪努力的路上台灣沒有給他什麼資源,一直講就是消費人家。相反的,如果你一路走來確實有利用台灣的資源、領域中也真的有台灣人在努力,那這就是你在說故事時應該告訴大家的。」他說,台灣其實還有很多很努力、成績也很不錯的冷門領域,例如大家都聽過畫作修復,但許多人是到前陣子達文西名畫受損意外,才知道修復名畫的大師在台灣;若這些事情可以在議題中被大眾看到,或許也是件能鼓舞人心的好事。

如果你覺得香港的字體比較好看而不願意支持金萱,那是你的觀感和選擇;但如果去批評「這些支持金萱的人都只是看到台灣就高潮」,等於在說別人贊助時沒有多思考,那就是很不理性的發言了。再者,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團隊做的東西沒有問題,那麼單純因為台灣兩個字來贊助,又有什麼關係呢?

justfont 金萱體文案中提到其為台灣自產的中文字型
justfont 金萱體文案中提到其為台灣自產的中文字型  (圖片來源:justfont)

我懂群募平台了,那群募顧問是什麼?

整理了一下時間表,去年七月,justfont 團隊萌生金萱體募資案的想法,並由團隊中的社群經理蘇煒翔,參考同在字嗨社群中的 Anderson 之建議寫出第一版文案,並自行製作募資影片;今年七月,justfont 和貝殼放大群眾募資顧問公司接觸,於第二季開始進行初步市調,並在八月談定合作,協助募資策略規劃與宣傳。

蘇煒翔表示,貝殼對這次案件的貢獻主要為後續方向的總顧問,包含回饋定價、廣告與媒體露出,以及受到大量關注後的應對和客服;除了把募資效應放得更大,也讓團隊在激烈的募資戰後能稍喘口氣。你可能會疑惑,群眾募資顧問是什麼?基本上,它在群募計畫中扮演行銷的角色。

雖以行銷兩個字總括,實際上群募顧問做的事非常多,從影片、文案、回饋設計到後續的宣傳、媒體聯絡和策略,以服務的項目計算收費。當然,不是所有團隊都會選擇找顧問,行銷是種成本,募資團隊的產品毛利(或者說最後所需的最低金額)必須超過顧問的服務收費,否則募到的金額很難真正完成計畫;另外,偏公益或社會型的案子能夠支付顧問公司的費用較少,公益類型案件的贊助人會格外關心募得資金流向,而團隊很難在預算上寫「花 xx% 請顧問」。以貝殼放大為例,大部分公益、社會類案件都以提供免費諮詢、或以固定費用執行為主。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群眾募資的本質是「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機會」,讓較無融資基礎的小團隊或個人有管道取得資金。群眾募資顧問的出現,難道不會讓沒錢行銷的小團隊失去競爭力,使群眾募資變成有錢人的遊戲嗎?

貝殼放大的產品經理王皓不認同這種說法,「我們發現,明星級的產品並不會真的吃掉小團隊市場,當小團隊帶著全新的創意出現,就是一個全新的市場。」他也分享,貝殼一直以來不斷想辦法連結大集團或政府的資源,讓新進者能被大家看見,如最近該公司即協助大學生團隊和某企業合作一款藍芽喇叭,使學生的創意能獲得企業的資源挹注得以實現。儘管獲利比例較低,但成品會掛在學生設計師的名下,設計到產品之間得到整條供應鏈支持,也更有未來性。

群募平台上,只要專案沒有違法都可上架,但貝殼放大接案時會分析案件的獨特性、功能性等可量化項目,再決定是否合作。王皓強調,顧問絕對不是定義這個產品價值的人,「群眾募資」這件事本身就應該由大眾決定募資案的意義。他們選擇的標準只是「貝殼放大能不能給你資源、放大你產品的優勢」,這是一個顧問公司在營運上必須要做出的取捨。

另外,flyingV 專案顧問王雲鋇也說,大案子會帶來贊助人潮,讓更多人認識群眾募資,整個群募領域的基數會變高;當然,若要批評,那麼在高峰期的一兩個禮拜內其他案子的確會被擠壓,但長期來看,亮眼的大案子對未來想透過群募獲得資金的人而言,未必不是好事。就像之前募得六百多萬的鮮乳直送計畫《鮮乳坊》,成功後有很多小農類型的專案湧進平台;這次 justfont 團隊「獨立字體設計師透過群眾募資成功」,或許也可以帶動社群,讓更多人覺得這個模式可行而願意嘗試。

圖片來源:flyingV 網站截圖
圖片來源:flyingV 網站截圖

台灣人對群眾募資還有一些迷思,「你們是贊助者不是股東」

在 318 學運紐約時報頭版集資、割闌尾計畫幾個大案子之後,群眾募資在台灣逐漸被大家看見。從以前認為募資只該拿來作公益,到現在大部分的民眾可以理解群募有其他功能,如測試市場、完成個人夢想或是單純追求議題性與曝光量,人們對群募的概念越來越清楚和完備。然而,台灣人對群眾募資還是有很多迷思,從這次的金萱體募資上就能略見一二。

「超額募資在募資平台上非常、非常正常。」Anderson 說。

首先,募資團隊不一定是需要多少錢就募多少錢,flyingV 平台採「all or nothing」制度,若未達目標則全數退回,考慮到募資成功率和對資金的需求程度 (例如對非常缺錢的團隊來說,募多少是多少),專案常會設定低於實際需要的目標金額。其次,很多贊助者會搞不清楚募資團隊在超額後的加碼,是「願意付出更多」而非「理所當然應該回饋大眾」。

Anderson 說,每一筆募資贊助的意義,在贊助者掏錢贊助的當下就已經決定了,但人們常會有多餘的期待,從個人情緒衍生出來的額外期待。「就像你花三百元看哈利波特第一集,可能抱有期待它會出第二集。但事實上你花的三百塊,就只是買那兩個多小時的第一集而已啊,拍不拍第二集跟你的三百塊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期待是錯誤而且不合理的。」

以金萱而言,justfont 團隊和 flyingV 都對募資案非常有信心,目標設定為 150 萬,Anderson 表示絕對可以募到兩百萬,但也坦言,在一天內突破千萬 (目前已募得 2,170 萬新台幣) 是大家意料之外的事。justfont 團隊在募資超額的當天晚上馬上做出新決策,每位贊助者的每套字型增至兩個授權,接下來兩年將繼續開發三分糖、七分糖兩種版本,另外也會舉辦 50 場免費講座,分享字型設計的經驗。對此, Anderson 認為是好事,但絕對不是理所當然。

在金萱募資大大超過設定目標後,開始出現「這些募資案的投資者,未來會對金萱團隊有更多的期待」的聲音。嘿,會這樣說的人好像誤會了什麼!群眾募資的本質跟投資沒關係(補充說明:那是另一種股權募資平台),贊助者不是股東,他們是早期參與者,用資金促使某件事發生,而拿到的回饋就是事情成功發生後、團隊當初承諾你的東西,可能是產品、活動參與或是一個感謝。

「應該說,他們願意多付出與規劃當然很好,畢竟 justfont 本身也是字型社群的一員、也很想改變現況,有更多資金能做更多規劃對大家都是好事,也很值得鼓勵。這是他們選擇做的,但絕對不是一個團隊在募到超額資金之後『必須』要做的。」

王皓也表示,台灣人常將商品類的募資當成預售,這點有些可惜。當然,募資專案會有較優惠的價格,但群眾募資不該只是這樣,不然這些團隊大可回到預購平台,市場也會落入大者恆大、小者永遠沒機會的狀況。「群眾募資應該要賦予這項產品一個新的意義。創作團隊要在產品上說故事,使本身價值被看見,也讓贊助者覺得和團隊是一體的、一起發生的,這才是群眾募資最重要的精神。」要達成這件事,除了募資團隊要和贊助者大量互動,市場也需要教育。

金萱讓大家看見群眾募資,但觀念還是得長期累積

這次金萱的爆紅讓大家看見很多事,或者說是問題點,然後開始去思考,例如群眾募資不是捐贈,它就是一個商業活動、例如大家因為台灣兩個字而贊助到底是不是民粹。然而關於群眾募資的觀念不是靠大型募資案登高一呼大家就會了解,而得由每次個案長期累積。群募平台、顧問日常舉辦的講座也有此目的,除了介紹群募,講座的面對面互動能讓人們聯繫更緊密、在平台上的活動率也更高。

日後,當台灣的群募產業更加成熟,可能又會有其他問題產生,例如未來必然有貝殼放大之外的群募顧問加入市場,為競爭而提供越發完備的一條龍式服務,是否反而會讓募資團隊越來越遠離群眾?群募平台又該如何在兼顧營運的狀況下,擴大募資的多元性、塑造平台個性與質感?或許這些都將是群募產業的新挑戰。就像 justfont 說的,整體的字型知識教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台灣的群眾募資相較於國外,也還有很多可以發展和創造的空間。

圖片來源:justfont

關於作者


der

PanX 編輯,商學院畢業的小流氓,除了文字,最喜歡狗和吉他。非常羨慕神樂,想養一隻定春。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