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比特幣的經濟哲學:去中心化技術是世界金融危機的解藥或另一個泡沫?

  • 文 / Ning K.

本文聚焦於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始祖以及目前擁有最多媒體曝光和總市值的加密貨幣——比特幣,以經濟哲學的角度分析為何比特幣大行其道:其設計為何特出、分析其根據與金幣本位制度的關係,以及比特幣制度設計面臨的挑戰。

圖/pixabay

比特幣為什麼特別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使人們對政府、央行等權威機構以及價值被這些機構所過度膨脹的法幣失去信心。同年,Satoshi Nakamoto發表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其中描述了一種稱為「比特幣」的虛擬貨幣以及其背後的演算法是如何建立一套去中心化的數位交易體系。

比特幣金融系統於2009年啟動,運用區塊鏈技術達到去中心/中介化的特性是世界金融體系首創,比特幣做為一種非由國家或任何權威機構力量發行及擔保的交易工具,至今已經被全球個人、組織、企業等廣泛認可、使用和參與,其價格也在波動中水漲船高。

比特幣之所以創新、特出,並非因為它是「數位的」貨幣。其實包含 LINE points、Amazon points 等日常生活中會接觸使用的所有數位點數,以及網路銀行所交易的都是數位形式的貨幣,而全世界只有非常少數( 8% )的貨幣是以鈔票或錢幣等實體形式存在。

在實體貨幣的交易裡,因為其物理性質,我們很清楚當把貨幣交易出去,我們的貨幣就減少了。然而數位形式的貨幣因為缺乏這樣的性質,有機會在數位世界中被無限複製,因此需要依賴交易雙方以外被信賴的中介組織去監管交易系統和交易的帳本,防止雙重支付的問題(一塊錢被拿來付給很多人)。這類被信賴的中介可以是發行電子貨幣、點數的企業或銀行。

圖/pixabay

比特幣之所以特別並備受關注,是因為它不需要中央權威機關的擔保。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使它的「帳本」(Ledger)不需要交易第三方的中央機構的監管和背書,也不會有雙重支付的問題。比特幣是第一個可以破除中介,以及隨之而來手續費與複雜程序問題,讓使用者直接成立交易的貨幣。去中心化的特質也使權威機關,例如政府、央行無法操縱和干預其金融系統。

台灣吧的動畫淺顯地介紹了比特幣的演算法技術是如何讓去中介化交易可行。比特幣利用區塊鏈技術記錄並驗證交易的有效性,區塊鏈可以看作比特幣交易的帳本,由所有參與者所組成的分散式用戶節點生成、驗證並貯存。

為了使用戶貢獻其電腦算力集體維護、生成帳本,首先完成驗證並生成區塊的用戶會獲的比特幣作為報酬。這樣的設計不止維持了比特幣交易的運作,也透過報酬來活絡比特幣經濟體。比特幣的演算法技術可以隨用戶電腦算力以及已經被產出(mint)的比特幣數量調整驗證難度,維持穩定的貨幣產出。此外,也預先設定比特幣總量為 2100 萬顆比特幣,以維持其貨幣價值,避免貨幣系統崩潰。

圖/pixabay

比特幣設計與金幣本位制度的關係

  • 在此指的是最初以黃金本身作為貨幣的金幣本位制度,而非以黃金做為信用基礎發行貨幣的其他金本位制度

現代經濟學課本大多引用威廉·斯坦利·傑文斯在《貨幣與交換機制》(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所分析貨幣以下功能:

交易的媒介、記賬的單位、儲存價值 [註一]

過去人們因為某些原因和物理屬性選擇以黃金作為貨幣,執行作為記帳單位,交易媒介以及價值儲藏等功能。比特幣在設計上模擬了黃金的屬性,擁有稀缺、耐久、可分割和易攜帶的特性。在固定最大供給(假設地球上可以開採的金礦是一固定量)以及獲得方式 [註二] 的特質上也都模仿了黃金。

因為兩者的相似性,比特幣帶來的貨幣系統時常被與金本位制度做比較。金本位是貨幣的價值與黃金固定掛鉤的一種體系,這間接地決定經濟中的貨幣供給和物價水準。而在金幣本位制度中,黃金作為貨幣本身,其供給數量就直接地決定了物價水準,比特幣也是採取同樣的貨幣數量理論,由比特幣的供給數量決定物價變動。

圖/pixabay

但比特幣和金幣本位的經濟體系仍有不同。程式設定的比特幣生成速度使得比特幣不會遇到黃金可能因為不穩定產出(突然挖到大量黃金、礦場意外等等)而造成價值波動的情況;數位的比特幣也沒有產地分布不均以及金幣磨損等問題。此外,黃金的供應量可以隨著購買力變化,比特幣的供應則由程式控制,依照目前設計將會越來越難生成,直到2100萬顆挖完以後就不再能夠挖出。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作為貨幣,目前在實際使用上嚴重偏向儲存價值的功能而非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

使用者看重比特幣的套利價值,多為了謀求投資機會而形成對比特幣的投機需求(speculative demand)。

這樣的需求會使比特幣的價格有很大波動,也削弱比特幣的交易需求 [註三] (試想如果一個貨幣每天的價格都變動很大,用該貨幣交易、計價對買賣雙方都很不便)。比特幣如果保持交易功能,是一種設計精良的貨幣,但當它出現了商品性質則會使其價格因為對投機需求的競逐而產生不利於經濟體系的波動。但在有套利價值做為誘因的時候,比特幣能不能在人性的運作下維持貨幣應有的交換價值功能是值得懷疑的。

  • [註一] 貨幣的功能
    • 交易的媒介:交易可透過貨幣完成,不需以物易物。
    • 記賬的單位:記賬單位(Unit of Account)是貨幣作為社會勞動的直接體現。貨幣本身作為一種商品,可以以自己為準,與其他商品進行量的比較,而此時商品的價值形式就轉化為價格形式,商品通過貨幣進行表達的價值形式即為價格。
    • 儲存價值:貯藏手段(Store of Value)指的是當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當作社會財富的代表被保存起來時,貨幣所發揮的作用。
  • [註二] 比特幣以及黃金的獲取方式有以下兩種:

一、以商品或服務交易 以及  二、透過挖礦的方式獲得。這就是為什麼產出比特幣的過程也被稱為「挖礦」。

  • [註三] 大型網路支付公司Stripe停止比特幣交易
    • Stripe 在聲明中指出由於價格高漲和區塊鏈本身的限制,比特幣已經發展得更像一種資產而非交易貨幣。
    • 比特幣近來在價格、需求上的成就,讓比特幣在支付上的用途萎縮,交易確認所需要的時間也大幅增加。隨之而來的是以法定貨幣計價的交易失敗率上升,因為等到交易確認的時候,比特幣價格的大幅波動會導致支付金額出錯。
    • 此外,比特幣交易的手續費也上漲了不少,手續費普遍高達數十美元,幾乎就變得跟用銀行匯款一樣貴。
圖/pixabay

比特幣制度設計面臨的挑戰

除了不平衡的貨幣功能需求,比特幣還面臨了科技技術以及制度設計的種種挑戰。

在技術上,比特幣最明顯的挑戰就是比特幣演算法背後的雜湊技術需要很多能源計算區塊鏈的加密難題,形成區塊、完成交易所需要的時間冗長,交易成本高,目前來說作為貨幣沒有其他電子貨幣方便。在全球環保意識高漲以及能源分配不均、對石化能源依賴的狀況下,比特幣系統耗電的問題也被批評可能引發環境災難。

此外,演算法的設計雖然可以讓比特幣在沒有任何實體擔保品的狀態下擁有價值,但是否能單靠演算法維持對此價值體系的信任也是問題:

許多人擔心一個全然數位的貨幣是否有被駭的風險

雖然區塊鏈的技術讓建立在之上的貨幣非常難被駭客影響,但隨著科技發展,或許有更強大的演算法/電腦出現並攻擊這個金融體系也是其面臨的挑戰之一。

環保、效率和安全等技術的問題可以透過技術和科技的演進加以改善。比特幣之外,目前還有許多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同類型貨幣,統稱為加密貨幣。目前有超過一千種加密貨幣與透過ICO發行的代幣 [註四] 的方式流通,這些加密貨幣以不同的設計滿足其不同目標和功能、例如提供更環保的演算法、更完善的隱私保護、更快的區塊生成時間、或是支援智能合約等等。

比特幣以及加密貨幣能否保有今天的規模甚至成長,技術進步雖然重要,但關鍵還是全球政經環境的變化以及社會對加密貨幣的供給與其功能的共識。因此,本文後半將聚焦於比特幣系統的制度設計問題。

經濟學家Yanis Varoufakis。圖/wikipedia

經濟學家Yanis Varoufakis的專文點出比特幣經濟體系最根本的兩個問題:

通貨緊縮以及貧富差距。

首先,比特幣的供應總量被設定為固定的2100萬顆,且目前約有一半已經被挖出。目前絕大多數的商品和服務並不是用比特幣計價和交易,但假設比特幣成為主流貨幣,比特幣被限定的產出量將趕不上未來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用比特幣計價、交易。

也就是說,比特幣的價格會長期上漲,同時,比特幣計價的商品則會貶值。造成的問題是人們會因為預期商品貶值而無限延後交易(明天比較便宜我幹麻今天買),並造成長期的通貨緊縮、經濟衰退。

此外,Varoufakis認為比特幣經濟還有分配正義 (distributive justice)的問題:

目前比特幣的生態已經可以見到少數個人或組織擁有大單位比特幣的現象,比特幣價格的長期上漲使得早期投入比特幣的人可以用相對低廉成本取得比特幣,越晚投入的人就需要用越高的成本取得,比特幣的設計會加劇比特幣用戶間的「貧富差距」[註五],並加劇比特幣經濟的不穩定性。

  • [註四] 首次代幣發行(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簡稱,也稱首次代幣發售、區塊鏈眾籌,是用區塊鏈把使用權和加密貨幣合二為一,來為開發、維護、交換相關產品或者服務的項目進行融資的方式。從證券界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首次公開募股一詞演變而來。
  • [註五] 原文為 the bitcoin aristocracy / the bitcoin poor:這裡的貧富差距是在不計其他財產,只考慮比特幣持有的狀況下。
圖/pixabay

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去政治化(apolitical)/無政府(anarchy)的貨幣:如何究責、制定標準及維持信賴

去中心化的比特幣經濟雖然能避免政府機構或央行的操控,看似為一個只由使用者為使用者建立與服務的單純公正系統。但去中心的性質也讓比特幣沒有存款保險或是最後貸款人等保障。當交易詐騙或其他問題發生時,沒有主管機關去承擔風險或負責,可能影響其金融系統的穩定。

無論是之前提到的對比特幣的過度投機需求,導致其價格波動高、經濟體不穩定,或是若比特幣成為主流經濟,物品以比特幣計價,落入通貨緊縮或是比特幣泡沫的兩難,都沒有一個中央機構可以維持穩定、控制貨幣供給或解決問題。 此外,去監管、使用者匿名的特性也讓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有地下經濟的色彩。

Travelers (2016-)。圖/imdb

有網友把針對比特幣設計可能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上述影響和憂慮以末日預言的方式呈現,用時空旅行者的口吻描述一個比特幣統制經濟體系的未來世界。

在預言中,比特幣貧富差距造成社會撕裂,比特幣早期採用者以及成功過渡的富人成為少數比特幣富人,坐擁大部分財富並住在有特別保全的城市。通貨緊縮的經濟體系缺乏投資的動力,經濟負成長;大多數政府也因為徵不到稅而不再存在,政治和社會都陷入混亂的局面⋯⋯這樣的預言或許有些極端,卻用輕鬆的方式精確地點出了一個比特幣主導的經濟社會可能面臨的挑戰。

某些人對「去中心化」的概念充滿理想主義的希望,相信無法被政治、央行操縱的去中心化加密貨幣能夠帶來更美好、公正的世界;也有一些人看上加密貨幣熱潮與其投機價值。關於這些對比特幣的期待,比特幣官方網站的回應是「請小心防範任何聽起來太好而不像是真的或者沒有遵循基本經濟規律的事情。」

所有的決策都是政治的,包含用挖礦或交易的方式參與一個宣稱去中心化、去政治化的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系統 [註六]。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因為它們的價值在短期內的劇烈成長和波動吸引了全球媒體的注意,然而本文期待讀者對於加密貨幣的興趣不會停止在其投機價值以及波動,而是擴展到這類貨幣出現的背景、設計的理想以及企圖創造的經濟體系,同時也探討其設計的問題和對社會的影響,讓讀者在參與這一場金融科技熱潮之時,可以有更全面的認識和思考。

  • [註六]加密貨幣在對政府稅收、調控經濟能力以及社會造成的影響其實都是政治的。
圖/pixabay

關於作者


Ning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傳播媒體碩士,政治大學新聞系、哲學系畢。旅居倫敦、新加坡與台北等多雨高消費城市。有時候寫字,有時候翻譯,專長是運氣好。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