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後,法國如何用科技舉起環保大旗 (上)

2018 年 02 月 28 日

因為受到法國在臺協會的邀請,我在去年 11 月底前往法國,考察法國的美食,啊,不,是綠色科技。說實在的,當台灣人討論到節能低碳廢核無煤時,法國並不是一個會被引用的國家,就歐陸來說,德國、荷蘭、或北歐諸國在這方面的名氣都大多了。或許這也是為何法國要找人到法國走一趟。

法國是核能大國,75% 的電力來自 58 座運轉中的核能電廠,在1973-1974 第一波石油危機之後,狂推核電確保了法國的能源獨立。但這並不代表就此高枕無憂,如今三大挑戰接踵而來。首要的挑戰就是全球能源趨勢朝向再生能源、核能前景黯淡,第二個挑戰則是要站穩英國脫歐後在歐盟以及世界舞台上的領導地位,第三個挑戰則是資訊科技帶來的新機會與威脅,在這趟旅程中,法方安排的參訪單位也回應著這三大挑戰。在文化、藝術、時尚、美食等舞台上,法國永遠都會是最耀眼的那顆星,但是在加速時代,它需要更多新的標籤,「永續」就是其中之一,新總統馬克宏可說是卯足了勁。

首次造訪巴黎就是在寒冷的冬季,雖然比不上我多年前去蒙古國感受到的冷,但許久沒有體會零度氣溫的我還是嚴重鼻過敏發作了,加上巴黎街頭因為車流量大,空氣算不上清新,大概跟台北市差不多。雖然幸運遇上了初雪,但自己一人加上工作纏身,也感覺不到什麼浪漫氛圍。

行程首日是星期一,我們在飯店與隨行翻譯 Sabine 還有法國外交部的 Jean 碰面,Sabine 是位優雅的法國女士,中文跟英文都極好,Jean 是位英挺的法國老先生,時常接應我們這種受邀來採訪的媒體,之前派駐過日本,日文跟英文都能講,中文也能說一點。說實在的,因為我們這團台灣媒體多半都是年輕人,我 37 歲算老的,沒想到法國派出與我們同行的人那麼資深,而且全程無懈怠,非常認真處理我們所有需求,工時也跟我們一樣長,真是跟我想像中的法國人不太一樣。

—–

搭上小巴,第一站先到位於巴黎市西郊的商業區拉德芳斯(La Défense)。在地標建築「新凱旋門」附近,我們要看的是現在已在全球 7 個國家,超過 14 個點提供定點無人短程接駁巴士服務的 Navya 在拉德芳斯做的示範項目。事實上這數字可能在這篇文章發表時就已經又增加了,所以有興趣的人就直接看看他們網站吧,資料很詳細。

Navya 在台灣亮相過好幾次,包括之前在台北市信義區、台大,還有高雄都實際展示與提供試乘。這家成立於 2004 年的公司,以跟特斯拉不同的2B模式,很快在無人車界打下名號。他們先為了小區域內的接駁設計出 Navya Shuttle,車上配有全球衛星定位天線、偵測周遭物體的光達(Lidar)兩具、分析路況環境、路標號誌的相機、測距儀(odometer)等等,加上人工智慧分析,讓外型討喜的小巴非常適合擔任飯店、醫院、遊樂區、機場等地的接駁車,不過這次在拉德芳斯,挑戰的則是每天 55 萬人匯聚的商業大樓來往。在這 2.3 公里的路程,設了好幾個站,人來人往,節奏很快,Navya 小巴得完全靠自己完成接駁,雖然限速 10 公里來保障安全,但搭上車後還是覺得頗快,可能是因為旁邊人潮真的不少,加上車子遇到行人經過時煞車有點急,不禁擔心起來。

Navya 接駁小巴上有許多雷射跟光達,持續掃瞄周遭環境。

不過我的擔心或不適隨著來回搭了兩趟,很快就消散了,不禁感覺無人車到處跑可能會更快在全球各地實現。負責為我們說明的行銷總監 Nicolas 認為真正的挑戰在今年 CES 公開的 Navya Cab 共享計程車,號稱是全球第一正式推出運營的無人計程車方案。看準全球都市都有塞車惱人、車禍傷人、尾氣嗆人等問題,這台計程車一樣全自駕,但要走的路是真正的街道,而且也沒有固定路線或站點,也因此,在設備上計程車比起小巴提升不少,例如加裝了雷達,為得是要確保能在行車時注意到各種遠近距離的風吹草動。

若Navya公司職員要介入操控,使用的介面竟然是xbox的搖桿。

Navya 不是傳統車廠,不靠賣車衝業績,而是提供整套服務,跟各地的運營商合作,讓他們的接駁跟計程車方案成為城市最完整最快速可採用的方案。他們認為汽車的未來不該是跟現在一樣每個人都買車自用,而是更為開放共享,可以滿足目前大眾交通工具漏洞的無人電動車,才能減少車流,不然大家就只是換台車塞在路上而已。去年 10 月拿到三千萬歐元 B 輪融資的 Navya 算不上是現在無人車圈裏頭的大玩家,但以小博大、以快速部署提供多元解決方案的策略顯然奏效,跑得比競爭對手快很多(能否持續保持就很難說),很可能之後會在台灣常常坐得到囉。

—–

在施耐德的能源物聯網展示間,同仁示範各種可以搭配不同辦公室環境的節能設備。

接著就到施奈德電機這家法國大企業。我們造訪的是他們位於巴黎郊區呂埃馬勒邁松的新總部 Le Hive。1836 年就成立的這家公司,181 年來不斷脫胎換骨,現在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管理公司。因為這家公司規模已經大到不得了了,實在不需要我多介紹。就我本次的觀察,我認為該公司從節電方案、不斷電方案、到投資能源創業一應俱全,顯然是要搭著法國國策起飛,以國家隊姿態成為最大受益者。

為非洲部分尚無電網的區域設計的太陽能燈具
施奈德公司展示為公司伺服器設計的能源管理方案

厲害的企業總是特別懂得該怎樣讓產品與公司使命結合得很密切。施奈德電機的公司使命:能源就是人權,因此該公司為電力網路尚未鋪建的落後地區設計了適合當地的再生能源電燈跟充電設備。施奈德也強調能源管理應該被視為每一家公司治理的重要關鍵,好的公司都該好好節能,因此他們為公司客戶提供了可視化的能源運用系統,讓公司可以根據一目瞭然的儀表板調整日常運作,以利節電跟增加效率。若位於高電費國家,用電量較高以及對能源使用較有自覺的公司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方案。

—–

最後來到 EDF 法國電力集團旗下的子公司達爾凱(Dalkia),我們參觀的是在拉德芳斯的分散式能源中控中心,由達爾凱的子公司「都市空調公司」運營。而我們上一站拜訪的施奈德也是協助達爾凱建置這個示範場的系統商,所以資訊介面做得特別友善非工程師。

Dalkia 中心展示目前的現況,目前該公司營運7座節能中心

達爾凱的任務很簡單:他們跟各個區域簽約,有的是都會區,有的是郊區,接手他們的空調,包括冬天重要的暖氣跟夏天需要的冷氣,把原本效率不彰的鍋爐管線什麼的都重新整理過,該換的就換,再透過物聯網跟數據科技,利用生質燃料和因地制宜的再生能源(如河流、太陽能、地熱)等方式,一方面持續監控以保持溫度舒適,一方面減少區內總體所需電費跟排碳量,再從替客戶省下的電費中來賺錢(有點類似後面會介紹的另一家民營公司 EnergyPool),創造出了一套能輸出世界各國的商業模式,也積極往亞洲城市推銷。

在拉德芳斯的管理中心,Dalkia 的人員向我們說明中央供冷設施的運作跟管理方式

接待我們的正是中國商務經理 Humbert 先生,他除了帶我們參觀 Dalkia 在拉德芳斯的控制中心,也實際到製冷機房去看,顯然是清楚對台灣來說冷氣才是重點。在我眼前的基本上就是超大台的冰箱,引入塞納河的低溫河水,在他們所佈建長達 10 公里的封閉管線中流動循環,把大樓的熱帶走,可涵蓋 150 萬平方公尺的都市樓層面積,這些大樓就不用自己一戶一戶安裝空調了,藉此讓冷氣成為一種公共事業。他們計算若大樓選擇他們的方案,可節省設備空間約70%-75%、節能約30%、減排二氧化碳約30%及節省電費支出10-20%。

Humbert 也秀給我們看他剛去中國出差拍回來的照片。他語氣有點激昂,對著中國那間負責供暖的公司生氣,覺得他們明明設備都是新的,但是都沒有保養,難怪問題一堆。跟施奈德一樣,達爾凱也是大公司,年營收超過 35 億歐元,在法國就管理著 8 萬 2 千多個能源設施,2 千多個工業區,以及近 3 千個醫療院所的暖冷氣。想像一下,這就像是台電底下有個單位專注於減少台灣都市冷氣的耗電跟排碳,維持舒適,還能把這模式對外輸出賺錢,實在值得學習。

本日參訪的 Navya,施奈德,以及達爾凱這三家公司都積極佈局台灣,想把方案整套出口賣給台灣的城市。除了遍佈 wifi 以外,台灣的各個城市在「智慧城市」上似乎沒什麼建樹,像是這三家能夠提供無人交通及電力管理系統整合方案的廠商,台灣自己沒有,法國政府看準這點,推銷的力道超乎想像得大。

(繼續看中篇

關於作者


鄭 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歡迎造訪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鄭龜煮碗麵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