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修完死亡學分,李開復寫了一本人工智慧科普書

科技新創這一兩年普遍降溫,但人工智慧卻有如聖火令,人人爭搶。創新工場 CEO 李開復便提出要讓創新工場成為最懂 AI 的創投機構,他們不僅投資許多 AI 新創,同時也直接探索其應用場景,若你造訪創新工場的辦公室,就會看見他們已啟用的 AI 臉孔辨識。

李開復在最新出版的著作《人工智慧來了》,闡述對於未來人工智慧應用的想法與擘劃。PanX 也派出人肉智慧在下我,在這本重量級新書出版前夕,問問堪稱有超人智慧的李開復,打算怎麼下人工智慧這盤棋。

人工智慧能做的事情已經非常多,這張照片就是以 AI,將李開復的照片,以世界名畫《吶喊》的筆觸重現的成果。

可以擔憂魔鬼終結者,但也可以期待哆啦 A 夢

AI 在許多人的想像中,可能已經脫離目前真實的樣子。尤其是 2016 年 AlphaGo,擊敗人類圍棋高手李世乭後,對 AI 的興奮跟期待,夾雜了越來越多的恐懼。各路專家開始討論,人類若進入無足輕重的新時代,該怎麼調適、如何限制 AI 的發展路徑,才不至於後悔莫及。

「我想大家是科幻小說看多了,」李開復認為,人類對於智慧太過自負,因此當被機器挑戰時,本能地開始恐懼。事實上我們面對 AI,最該學的是謙虛。我們要去理解人工智慧,進而駕馭它,跟它一起協作。

「現在最強大的 AI,是基於深度學習技術而來。說穿了,它就是一個函數。選定一個目標,它就不會做其他事情。」李開復說,AI 的聰明,受限於我們給他的目標。也許很久以後的未來,會有自己定目標,自己寫程式的 AI,「我不排斥有這種可能,但我覺得比起擔心這個,我更關注的是,是否需要新的教育方式?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全球化的問題,這些我認為是現在更重要的議題。」

李開復認為,學習 AI ,不只是寫程式的人該學,各行各業的人也都要學,將各自領域的 know-how 加上 AI 輔助,去創造有價值的應用場景。「雖然現在人工智慧還很難使用,但未來它會走向平台化、透明化。我期待能夠看見 AI 變成一個工具箱,就像我們修車要拿扳手、打字要用電腦一樣。當那個技術成熟時,就能讓不會程式設計的人,也能更容易的使用。」李開復說。

嗯,科幻文本裡頭的末日,都會有某個像李開復這樣的科技大神,說著類似的話語,這不禁讓我覺得好像正在印證什麼…

想起另一位科技趨勢大師 Kevin Kelly 認為,「科技體」有著自己的演化邏輯,並且想要存活,想要自我複製;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科技都漸漸從固定稀少變得流動、無所不在,然後開展成新的型態,這與李開復所言邏輯一致。但回到現實,我們是不是在給自己找大麻煩呢?

AI 來了,我的工作怎麼辦?

很多人都在談論取代工作這件事,其實幾乎可以不必談了,因為已經在發生。理財機器人、智能客服聊天機器人,甚至新聞寫作機器人都已經被發明出來。我們可以大膽斷言,多數人的工作都將會被取代。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科技進步讓多餘的農人成了工人,又讓多餘的工人成為服務業,但等到服務業工作者也多餘了之後,還能往哪去?

「最近我們舉辦一場人機德州撲克大戰,結果毫無意外地,AI 大獲全勝。」李開復說,在一個特定的領域內,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大概可以肯定 AI 會比人類聰明。但這不代表人類就沒事幹了,舉個例子,現在醫生看 X 光片或掃描結果,是靠過去研究成果跟臨床經驗累積出來的能力,但是這些數據交給圖像辨識 AI 去判斷,可能會更準確。

那麼醫生的工作呢?醫生的角色就轉成病人與數據之間的溝通管道,將生硬冰冷的資料,轉變成病人能夠理解、接受的資訊;「我們不是正在苦惱,醫生都被困在診間而不能研究嗎?」李開復說,「透過 AI ,能夠幫我們釋放出這些最優秀的人才,去進行更高深的研究,來治療更多病症,這就是 AI 帶給人類社會轉變的契機。」

這樣看來,我們都會更像是通靈少女,只不過通靈的對象是 AI。

人機關係迎來新的境界:攻殼

同時也是超級網紅的李開復,每當他在微博發文,肯定會有網友問「你是李開復還是 AI ?」雖然李開復常跟網友開玩笑,不過認真問起來,李開復會不會想嘗試將大腦上傳,或是安裝電子腦呢?如果安裝了電子腦,我們又如何避免被政府或企業控制呢?

腦機介面是現今科技研究的一大趨勢,如果可以將人腦與電腦融合,你願意嗎?

修過死亡學分的李開復,歪著頭想了想,給我們一個離「人工智慧」這四個字很遙遠的回答。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它會結束,我可以接受移植四肢、內臟、脊椎這些可以機器取代的部分,但是碰到我的腦,我就…」李開復擺了擺手,很客氣地拒絕了。「我還是相信愛、靈性和浪漫的。我相信感情與同情心,是機器做不到的,假如不是這樣,那我們活著就是跟一堆 AI 社交、玩遊戲,我覺得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因此我寧願被當作為一個有點自知之明、還算謙虛的人而死去,而不是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腦袋有什麼必要存在的價值。」

儘管不願意「上傳意識」,讓自己成為永恆的存在,但李開復對於「人機合一」也有自己的定義。「未來的社會,更加需要人機合一的思維,」李開復指出,這不是專指物理上的人機合一,而是思維上的合一。我們必須把 AI 的思考能力,與我們的思考能力放在一起運用,AI 能夠函數式的解決單一領域的問題,人類則能夠快速的跨領域思考。就像 Amazon 的 Echo 已經把語音辨識做得很準確,但是你還是得先給他一些「 hint」(指引、建議),讓它進入某個領域,像是我要買書了、我要去旅遊,這放在自然對話中是很傻的,因為人類完全不用費力就能夠跨領域的對話。「我現在問你,麥當勞的漢堡好不好吃,你馬上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但機器不行,這就是差距,」李開復說,所以未來肯定會有很多人投入跨領域的研究與應用,這是 AI 的限制,也是值得突破的地方。

人工智慧來了,然後呢?

如果你對人工智慧有一些基本概念,大概也知道人工智慧其實早就來了,而且就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為什麼李開復在此時推出這本《人工智慧來了》?

「其實,這是一本關於人工智慧的科普書。我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甚至駕馭人工智慧來讓生活變得更好。」李開復說,未來我們都必須面對兩種選擇,第一是與人工智慧共生共存,而且這不是 1+1 = 2 的關係,「我們必須謙虛地去看待人機關係,人工智慧如果是 1,我們很可能只是那 0.001 的角色,但至少我們讓整體變好。」

第二種選擇,是拒絕理解人工智慧,這麼一來,最終可能成為人工智慧的寵物。雖然聽起來很殘酷,「但未來很有可能有一大群人,他們不用工作就能領取基本收入,每天戴著 VR 頭盔生活。我希望能夠讓這群人越少越好,因為這樣人類文明才能保持進化,」李開復說,所以我們面對 AI 的態度,就是現在要做出的選擇:你要謙虛地去理解它?還是要與它對立?

另一方面,從他創立的「創新工場」角度來看,儘管 AI 的發展快速,卻幾乎由科技巨頭壟斷,李開復稱他們為「七大黑洞」。這些企業將 AI 的人才、技術吸納進去,就不會再吐出來。因此「我期望透過 open source 的精神來對抗這些黑洞,Linux 成功過,AI 也可以。」李開復說,特別是在學術界的頂尖人才,他們很多都不認同大企業的作法,我們將學生、學術界跟傳統企業都拉進來,是有機會的。

李開復選擇在中國啟動這樣的計畫,但他也知道這必須要面向全球,不能被關在長城內,因此包含台灣、美國、東南亞,只要哪裡能夠貢獻數據,就合作到哪裡。李開復認為,台灣有不少不錯的人才,但能夠引領大勢的「牛人」還不夠。如果不想又錯過這個機遇(就如同錯過移動互聯網),那就得正視這個問題。

—————-

在聽完我們與李開復的討論後,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正在做的工作中,有哪些是可以用人工智慧取代的呢?當人工智慧與你一起協作後,你最想做的事情又是什麼?

李開復的 AI 快問快答:

Q:未來人工智慧在哪些領域的發展會最快?

金融肯定是第一名,接下來醫療會追上來,因為這兩個都是掌握龐大數據的產業。

 

Q: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還有哪些突破可能?

第 1 階段,從現有的數據去找新的應用,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工作;
第 2 階段,透過新的感測器、接受器收集以前沒有的數據;
第 3 階段,全面自動化。

最有價值的研究題目將會是:

1. 如何不依靠大量數據,就能完成一套 AI?
2. 如何實現更接近人類的跨領域思考?

 

Q:你認為未來政府要向機器人抽稅嗎?

這是一個聳動的標題,但事實上是不合理的,富士康有幾千台的機器人,我們要對這些機器人抽稅嗎?不會的,當然是對企業抽稅,這個邏輯不會改變的。

人工智慧能做的事情已經非常多,這張照片就是將李開復的照片,以《吶喊》的筆觸重現的成果。

關於作者


Kobe Chen

金屬搖滾樂中毒,科技狂熱份子,愛貓人士,愛妻男人,這些都是我。相信台灣不只是鬼島,相信每個人都希望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