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立達公司創辦人談機器人產業:臺灣還是在做機械加工,以高端技術取勝的太少

文/張蓉安

徵鋼彈機器人機構經理,工作內容:設計鋼彈機器人機構,高度約 3 公尺。 

幾週前我們在徵才網站看到立達軟體科技發布的這則招募資訊。腦中馬上冒出些疑問:鋼彈機器人?臺灣要做鋼彈了嗎?我們有這樣的人才嗎?相較於動漫裡動輒幾層樓高、或是著名的日本東京台場一比一、18 公尺高的前例,這個三公尺的鋼彈,感覺很「親民」啊!於是,我們連絡上立達軟體科技公司,帶著這些問題準備來一探究竟。

實際探訪時,迎接我們的不是巨大艦艙或廠房,而是幾位公司成員在寬敞的辦公室內敲電腦及測試機器人。創辦人兼董事長李明達向我們解釋,立達軟體科技是一間人工智慧機器人設計公司(A. I. Robot Design House),提供工業用、家用機器人等解決工作及生活需求的方案,目前營收主力來源為半導體業用的機台與機器人,主要客戶包含晶圓廠、封測廠等

另外,立達也將機器人技術用於協助國防部設計軍用武器,例如於 2015 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覽會展出的「砲台射控系統」

機器人的外觀設計主要可分為「人形外觀「機台外觀兩種:前者有人類靈活的優點,對於各種任務有通用的處理能力,但缺點是速度慢;針對高速或高精度需求,會改用機台外觀進行優化以提升速度及精度

對於徵人啟事,李明達說這個「鋼彈機器人計畫」是先前幫國防部研發的砲台射控系統的延伸,進一步擴充加上機器人載具,讓駕駛員能坐在裡面操作。這個「鋼彈機器人計劃」會以如挖土機等具備油壓系統的重型機具為基底,並考慮到計畫執行可行性改造為約三公尺高的機器人,只是在這樣的設計環節中,尚缺乏重型機械設計人才,需要有相關經驗的高手加入。

vMaker-機器人文章插圖
立達軟體科技公司將武器、射控系統,再加人型機器人上載具,一步步衍生出「鋼彈機器人計畫」

不做低門檻的機器人

不同於去年一度打開我們對於機器人設計關注、娛樂噱頭滿點的「美日機器人大戰」,立達重視的是產品實用性

「簡單來說,(這種娛樂型的機器人)黏著度不夠高。機器人的實用性和黏著度成正比,娛樂型機器人不夠實用,因此黏著度也不會高。設計機器人必須考慮黏著度的概念,是我兩年前參訪矽谷時的體認。」

「黏著度高的機器人主要有兩種,首先所謂『會幫你賺錢的機器人』,例如工業用機器人,它們能在工廠生產線二十四小時協助裝配、搬運等;第二種則是黏著度稍低一點的如吸塵器機器人,『會幫你節省時間的機器人』。」

在立達的營收中,有一部份就是來自第一種類型的工業用機器人。「在機器人之前我做過拍賣 APP,當時入圍 2012 年的 DEMO CHINA,卻在簡報時被評審質疑根本沒有技術門檻。現在,我們的工業用機器人專攻高技術門檻、競爭者少的半導體產業,我也常告訴同仁,立達的策略就是:不做學生可以做的。」矽谷學到的黏著度,與創業競賽抓住的技術門檻,是他設定立達機器人產品規劃方向的圭臬。

立達軟體科技的創辦人兼董事長李明達接受我們採訪

工業用機器人:資方最看重的是效益,勞方轉型為監督者

「我念書時對機器人很有興趣,畢業將做機器人定為人生目標,之後工作中使用了學過的影像辨識、人工智慧、自動控制技術基礎等知識,也從工廠生產線上得到很多實務經驗。」

他說,機器人產業結構可大略分為三方,彼此有連帶關係。首先「資方」幾乎是效益為上,欲降低人事成本而尋找如立達公司這類「技術方」,由技術方提出解決方案;最後則是在機器人市場中較為弱勢的「勞方」,原因在於大量的勞方工作可被機器人取代。

「產業界接下來當然是希望朝無人工廠、機器人工廠前進,只是成本非常高昂,會讓資方卻步,儘管目前的機器人成本有越來越下降,不過幅度依然有限。」他說,接下來的工廠自動化發展已朝向讓原先的工廠生產線改為使用機器人,再由作業員操作與維護機器人。

因此,立達針對工廠所提出的協作方案皆秉持「機器人是用來幫助人工作更加輕鬆的工具」之原則,考量勞方立場,設計自動化工作系統,由人力監看機器,勞方轉型為修理、管理與監督的角色。「然而現在業界有個問題,大家都想導入機器人,但報價單一送出去,就沒下文了。我們提出的『協作』方案,資方計算後若覺得太貴不符效益,是不買單的。」

認知落差:產業界 v.s. 民間、實用型 v.s. 娛樂型

聊到近期募資平台掀起的娛樂型機器人熱潮,李明達說這其實取決於一家公司本身的「目標」是什麼。「例如立達的目標就是能夠上櫃上市,股價 1,000 元以上。所以我們的產品服務必須達到高收益,單純以娛樂為導向的話,跟上熱潮可能可行,但若要發展成高收益機器人,則需要平台及品牌。」

這可能也是產業界與民間的認知落差,市場上絕大部份的「玩具」機器人獲利其實幾乎為零甚至虧損,許多技術門檻低的設備業機器人毛利也只有約二至三成。

「目前臺灣的機器人產業鏈中,大部分機器人或機台供應商還是以機械加工為主,只有非常少數是以技術取勝,還是有,但很少,例如漢民微測科技(漢微科)主要製作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的機台,自行研發技術,技術門檻非常高,因此可以在產業中取得高收益。」

發展開源 Robot SDK 與雲端服務 Robot Cloud

「立達規劃廣告、軟體授權與雲端服務收費,我們很清楚純做零組件和設備沒辦法達到高收益。」

就是因為有上市和股價如此明確的目標,李明達深知光靠硬體無法把公司帶往想要的層級,因此立達將營業項目分為三大部分:內容、開源「Robot SDK」與雲端服務「Robot Cloud」,以及機器人產品。

第一部分著重經營網路社群,以提供優質的機器人媒體內容,獲取廣告效益。第二便是 Robot SDK 和 Robot Cloud前者採開源與商業雙授權路線,向商業使用者收取權利金;雲端服務則規劃訂閱模式,使用者支付月費使用服務。另外也持續努力原本的機器人產品開發。「只做硬體遲早會碰到天花板,未來,我希望前兩項獲益能占總收益的 90% 以上。」

機器人用的開源 SDK 及雲端服務在業界十分少見,李明達認為這正是立達的核心競爭力,參照亞馬遜 AWS 雲端服務系統的商業模式,從僅供公司內部使用到開放給外界付費授權訂閱的發展模式,將此二技術開拓為世界最廣泛使用的機器人開發工具。「將客群擴大,不單是代工或設計硬體設備,未來一定得往雲端服務與軟體前進!因此這兩年的機器人與機台設計經驗可以算是立達的基礎或說跳板,用來證明我們的軟體整合研發實力。」

立達也將在今年七月上興櫃的前哨訓練 ─ 創櫃板,接受櫃買中心及 KPMG 適當輔導,協助公司內部營運步上軌道,「當然也會有人說創櫃板綁手綁腳,但我覺得這樣可以趁機把公司內部體質及基礎打好。」那是否有鋼彈以外的機器人計劃呢?李明達說目前只希望能夠在三年內讓鋼彈計畫順利完成。

機器人產業的願景

「除了機器人是我的興趣之外,我個人的人生目標是希望可以幫助別人,但是我一個人只有兩隻手,能夠幫助到的人有限。以農業機械、生物產業機電的自動化知識為基礎,進入到工業電腦、嵌入式系統手機公司、外商數位機上盒公司,到現在創辦立達,結合興趣及工作設計機器人,我覺得透過設計機器人能夠幫助別人完成工作,讓更多人有更多的時間及能力,去幫助更多人。」

就這樣,我們因鋼彈機器人而來,沒有看見想像中的電影場景,卻透過李明達窺見了臺灣機器人產業的現況與限制,當然還有願景。就像他最後再次強調的,「臺灣的機器人產業大部分只從事機械加工或生產低技術門檻的機器人零組件,缺乏具備經驗的機器人軟體工程師、軟硬體整合及雲端系統整合能力。立達接下來最重要的目標是透過軟體授權、雲端服務和軟硬體整合產品,找到機器人產業中的新藍海。」

Cover photo: PanX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