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機器人專題(六)/未來就是現在?五種「現在進行式」的機器人

文/劉冠麟

人類是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物種,智慧程度之高到,他們瘋狂地用盡各種辦法,創造出另一種智慧,與人類智慧決鬥。對「另一種智慧」的吸引力可說是人類的天性,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列子‧湯問篇》就記載了「伶人」這種能歌善舞的機器人,肢體與內臟分別僅用皮革與木材組成。近代的科幻電影中,機器人也越來越「人形化」,如《機械公敵》中有著與人類相同情感表達的機器人索尼,《變人》中的管家機器人甚至還想變成人類。

不論是科幻電影或是古代的寓言故事,這些機器人的形象大部分都還停留在人類內心渴望的階段。但這種「渴望」伴隨著科技演進而一步步具象化,外型甚至已經可以做到幾可亂真,和人類一樣思考、運動、反應將會是它們接下來新的里程碑。以下整理了五個瘋狂人型機器人和它們的製作者,鬼嚇人、人嚇人已不稀奇,被機器人嚇到,恐怕將是現在與未來的趨勢。

《變人》中的機器人館家安德魯。圖片來源:celebuzz
《變人》中的機器人館家安德魯。圖片來源:celebuzz

親愛的,我把女兒變成機器人了

說到機器人,一般人腦中浮現出的應該是具有金屬光澤外殼,以及擁有電路、矽膠等零件,且動作僵硬的形象吧?然而在機器人大國日本眼裡,早就跳脫這樣的思維模式。日本大阪大學智能機器人學實驗室主持人、被世人稱作「日本現代機器人之父」的石黑浩,便以自己的女兒為模型,首次創造了幾可亂真的初階「仿製人」,並研究認知科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試圖讓機器人更具人性。為了跨越「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註 1)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反應,石黑浩的仿製人特別重視動作的自然度與流暢性,「我有興趣的是人,是我們自己。我研發人形機器人,是為了解我們自己。」在石黑浩帶領人類更加深入探索自己之前,你能分辨誰才是人類嗎?

石黑浩以自己的模樣研製出的雙胞胎 Geminoid HI-1。照片來源:hksilicon
石黑浩以自己的模樣研製出的雙胞胎 Geminoid HI-1。照片來源:hksilicon
石黑浩以女兒為模型創造的兒童機械人 Repliee R-1。照片來源:hksilicon
石黑浩以女兒為模型創造的兒童機械人 Repliee R-1。照片來源:hksilicon

可愛就是正義-接受服務生 Pepper 的招待吧!

雖然人類不停致力於仿製人樣追求「人模人樣」的機器人,但也有另一派持反對意見,認為人對機器人的想像,就是可愛。太過與人類相似的機器人,反而會讓人害怕(註 1)。日本軟銀收購的 Aldebaran Robotics 所發明的機器人 Pepper ,就是這樣一款機器人-黑碌碌的圓眼,全身亮白的質地,靠著底盤三個軟銀自行開發的萬向輪行走,胸前還掛有平板電腦,用以輔助機器人陳述內容。這樣可愛的機器人,順理成章地被拿來當作服務型機器人,可以放在店門口招呼客人。然而這款機器人卻在上市後屢遭性騷擾,令軟銀不得不簽約定條款,並呼籲研發者不要為 Pepper 撰寫關於性用途的應用程式。在探討機器人是否可以情緒化或者淪為性發洩工具前,人類應該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機器人越來越像人類了,而人類該以什麼角度去看待機器人呢?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與 Nadine 和 Sophia 打交道

因為社群軟體的開發,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越來越方便,不用見面也能交流,但也讓不少人感受到人際關係越來越疏離。 Nadine 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誕生的社交型機器人。 Nadine 的外觀承襲它的創作者-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教授 Nadia Thalmann,有著棕髮、柔嫩的肌膚以及豐富的表情。Nadine 表示,看到了缺少陪伴而感到孤獨的人們,啟發她創造社交機器人。這類的機器人可以和人對話、述說一段故事甚至玩一個小遊戲。並且能分辨正面或者負面情緒,在你讚美它之後對你說謝謝,在你說討厭它時會試著去了解原因。除此之外,它還能記住小孩喜歡什麼,儼然是一個好保姆與助手。在高齡化以及分工越趨精細的社會結構下, Nadia Thalmann 教授希望社交機器人可以取代現行人力,以解決勞動力萎縮等問題。

Nadine 和它的創作者 Nadia Thalmann。照片來源:dailymail
Nadine 和它的創作者 Nadia Thalmann。照片來源:dailymail

然而機器人對於人類丟給他們的工作毫無怨言嗎?美國工程師 David Hanson 創造出的機器人 Sophia 也能聽得懂人話,並做出回應。日前 Sophia 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我希望能夠上學、創作藝術、經商,甚至擁有自己的家庭,但我還不是個合法的人。」而在被創造者 David Hanson 問及是否想毀滅人類時,Sophia 回答:「是的,我想毀滅人類。」 David Hanson 創造這類機器人的初衷是希望它們能深入社會各個領域,幫助解決人類生活上的疑難雜症。但在這之前,人類可能要先思考與機器人之間的感情與關係定位,以及如何和機器人和平共處。

英雄無用武之地?等待伯樂中的 Atlas

從 2015 年 DARPA 機器人挑戰賽(DARPA Robotics Challenge,DRC)中擊敗美國、日本等國家,脫穎而出的 Atlas ,是 Google 公司以幫助救災為目地設計的功能型機器人。Atlas平衡感絕佳,能自動避開障礙物、偵測地勢及導航,即使被人狠力推一把,也能迅速恢復平衡。除了彎腰、蹲下等人類可以做到的動作外, Atlas 還能徒手搬起4.5公斤的貨物,並且能精準地辨識標的物的位置。在 DAPRA 決賽的指定項目中,轉開門閥、開門進入、爬梯、駕車、穿越瓦礫堆、鑽牆等, Altas 更是拿下八分的滿分。

然而,2016年卻傳出 Google 將要出售 Atlas 研發團隊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新聞,根據 Google 內部人士說法,主因應該是無法預期創造可觀營收、開發不易、表現不符期待,言下之意是因為波士頓動力在未來幾年內都無法推出能面向大規模市場的產品。看來,Atlas 需要的是一個懂它的伯樂。

準備報名機器人駕訓班-可乘坐機器人 Kuratas 來了

除了上述身形近似人類的機器人,還有另一款高度達 3.8 公尺,重量為 5 公噸的巨型機器人Kuratas,可以讓人乘坐於駕駛艙內自行操作行動,宛若日本動漫《鋼彈》系列的場景。這款由水道橋重工於 2012 年推出的巨型機器人,甫上市便以一億兩千日幣的價格賣出,雖然所費不貲,卻非常搶手。雖然可能是噱頭,但從中可看出人類對於大型移動機具的想像,已從《鋼彈》動漫中一點一滴轉移到現實生活。未來是否會出現像《環太平洋》那樣,要兩個人同步駕駛才能運作的巨型機器人呢?到時機器人駕訓班的課程肯定會更多樣化。

圖片來源:photo via hiro @flickr, CC License
圖片來源:photo via hiro @flickr, CC License

隨著科技發展,機器人也跟著人類的腳步,不斷進化、推陳出新,人類最後會不會被自己創造出來的機器人打敗呢?或許在不久的未來,人類會創造出完全與人類並無二致的機器人,但到了那個時候,機器人還能被稱作是機器人嗎?

註 1:恐怖谷理論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在 1970 年提出,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在感覺上的假設。意旨人類對機器人的好感度會隨著相似度增加,相似度高達85%時,會讓人心生恐懼與感到詭異。

 

參考資料:

Nadine 和它的創作者 Nadia Thalmann。照片來源:dailymail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