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Facebook 的 「讚」文化,讓你不敢在網路上說出真實的感受了嗎?

2015 年 07 月 30 日

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每每在 Facebook 上發完文、貼完照片之後,每隔五分鐘、十分鐘就確認看看累積了多少個讚,有幾個人在底下留言;如果讚數不夠多,還會編輯貼文內容,甚至可能會因為都沒有人注意而將它刪除。這種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關注,藉由「讚」來產生認同感的情況,似乎在現下已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

給我的貼文一些讚吧

你可能也遇過這樣的情形,某個朋友剛 PO 完文後,就跟你說:「幫我按個讚」,或是:「我等下要發文,幫我留個言。」

尤其近幾年來,許多人開始把自己的 Facebook 當作一種品牌來經營,來向世界呈現自己的形象、生活樣貌。 Facebook 上開始充斥著雜誌封面般的照片、光鮮亮麗的渡假生活,似乎都是用來向世界建構某種形象,對於這些現象,國外知名作家、心理學家等分別提出不同的想法:

「我以前認為他們只是想滿足虛榮,但現在,我懷疑他們只是想得到更多的『讚』。」作家 Lea Z. Singh 說。

「使用者們開始覺得,得到越多的讚,自己越被大家喜愛。」研究使用者行為的心理學家 Liraz Margalit 表示。

「『讚』已經變成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工具,甚至可以提升個人的自尊心。」人類學家 Krystal D’Costa 指出。

然而,其實「按讚」這樣的一個小動作,可能只是別人無心的行為,亦可能只是表達一種關心、同情,但對有些人來說,已經沉溺於這堆數字之中。

為了更多的讚,開始貼出了不真實的情感

暢銷書作家 Neil Strauss 認為,我們開始像個訓練有素的唱單調小丑,透過分享數、按讚數知道哪些東西是好笑的、是受到歡迎的。於是,網路上的想法開始被這個「按鈕」壓塑成順應主流的意見。而一個沒有「讚」的動態(或是沒有轉發的 tweet)就像被認為是一個沒人笑的笑話,必須要被重新編輯、改寫。因此,大眾可能開始不再網路上發表真實感受,也開始為貼文戴起那些他人意見的面具,「我們的自尊,本該是一種從內而外散發的概念,而這種由外而內的『讚』文化,卻以完全相反的方式形塑了我們。於是,我們開始每天在意起 Facebook 的統計數據,甚至,除了『讚』以外,還包括了留言、好友甚至是追蹤者的數量。 」Strauss 說道。

儘管從古到今,我們都會替每樣東西評價,但現在不僅只是轉嫁到網路上,它也被量化、數字化了。

你開始不敢跟大家不一樣了嗎?

「讚」似乎也開始讓同儕的想法更容易的趨於一致,他們可能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同感、更多的「讚」,開始只說出那些跟周遭一樣的想法,跟大家一樣的觀點。作家 Singh 認為,現在大眾因為「維持慣例」是安全的,「處於中立」是安全的,談論一些「正面的主題」是安全的,開始避免各種會在「個人品牌」上產生污點的言論和行為,「我們越擔心我們的名聲,我們就越像一隻不敢對抗外界的綿羊,所擁有的自由、發聲機會就越容易失去。」Singh 說道。

不過另一方面,也有一群人為了譁眾取寵,會故意說出極端的內容、做出誇張的表現來吸引大家的注意,但這些行為或許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

當然,事情可能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嚴重,但不可否認 Facebook 上的「讚」、「分享」成為了一種指標,你也應該擔心你是否被這些數據所綁架。Strauss 也建議大家,不如多分享那些不同於大家的內容,而不是跟大家一樣的;寫些對你來說重要的事物,而不是對其他人來說想要聽的;發表一些對你的讀物的觀點,而不是其他人要你關注的重點。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Redsilverj

關於作者


Wilson

最近在看陰屍路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