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台灣:I’m Here的Nick勸創業者們「出去!去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上)

「App開發者到底在做什麼東西?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人前仆後繼地投入這個領域?」

PunApp 不定期會專訪國內外的團隊;有些是得獎團隊,有些是個人開發者,重點希望了解他們對App以及創業的見解與看法,PunApp 希望能夠透過專訪,讓更多人了解台灣App開發者以及社群,進而活絡國內App產業。

這次的專訪對象從專業行銷、經理人轉戰竹科硬體規劃顧問,甚至曾受中國阿里巴巴之邀擔任講師;有所成之後,又一頭栽進不熟悉的網路創業,他是Nick(Ko Chung Lee),也是I’m Here的創辦者。相對於一般大家對新創團隊的認知:年輕、熱血、學生,Nick身上滿是過去經驗的洗煉痕跡,而他創業一年來,積極前往美國矽谷、新加坡、中國、日本取經所看到的創業觀點,也將顛覆年輕創業家們的視野。

就是要創業,人生三度轉彎的創業家

  • 介紹一下自己吧

從美國念書回來後,本來都在大企業做品牌行銷,大概七年前,決定出來創業,那是我第一次創業。原本開了一間行銷顧問公司,但是在第一次的案子中,被竹科的一家公司相中,就被拉去一起開公司,做LED的創新應用,但畢竟有竹科的技術以及資源的加持,公司上軌道比較快,直到了去年,公司算是比較成熟了,我一直很想要做網路創業,而前一次又偏向硬體,所以去年我就跟合夥人就創了這個公司。這次才是從無到有,真正有創業的感覺。

  • 聊聊團隊現在有什麼產品吧!

目前主要是兩個產品,第一個叫做Match Cal ,現在改名叫做Expo Traveler(商展行事曆媒合),另一個就是I’m Here

基本上第一個產品(Match Cal)的時候,是屬於面對一般消費者的,但是我的背景,比較偏向B2B與O2O,加上展覽訊息的App通常都是專門針對某一地區,所以這個商品做出來一個月之後我們就重新改版,產品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楚,改成很單純的商展應用;Expo Traveler 蒐集了全球3、5千筆的商展資訊,用戶可以把有興趣的商展加入行事曆,一方面可以提醒,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其他參加者,因此在參展前就有潛在合作的機會,你可以跟對方聯繫,實際碰面時成交率就能提高,當然我們有加入一些附加的功能,像是照片上傳等等,這工具比較單純就是純粹為供應商、採購商而產生的。

以我自己過去參展的經驗來看,最後需要的、有成交的客人,也不過就是個位數字,提供事前聯繫、預約的Expo Traveler 相信能提高不少成交機率,而這對會展廠商來說,也能夠提高附加價值。

I’m Here是一個To C的產品,它利用GPS定位幫助你尋找附近的FB朋友,不論是朋友之間不期而遇,或是活動聚會都可以用的到。(J編:請參考PunApp的評測)

創辦人,你得多做一點事情。

  • 從B2B到C2C,為什麼做兩個感覺差異很大的項目?

商展的Expo Traveler雖然概念不錯,但因為這不是一個”To C”的產品,所以會進入雞不生蛋、蛋不生雞的循環:沒有買家,自然也不會有賣家,我們目前正在推廣到實際的展覽,跟供應商還有商展談,看他們實際的需求在哪才能決定下一步,畢竟你開發再多,用不到、沒人用也是白搭。

但是技術團隊總不能空在那邊吧?所以我們年初也做了很多腦力激盪,來思考下一個方向,考慮到App使用者的目的不外乎拍照、GPS、通訊(聊天)這三種,所以我們就挑一個,希望未來可以應用回Expo Traveler,才誕生了I’m Here(GPS)。因為除了行事曆媒合之外,實際上在參展的過程中,都是在「尋找」:找人、找餐廳、找位置、找商家,因此GPS定位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所以才投入開發,希望等到技術成熟之後,再整合回來。

因為我不是技術出身,許多事情不清楚,但是我這一年我學習了不少。以技術開發來講,你不能今天要求,就期待人家明天開發出來,即便他有能力做到。好的技術人員會花時間Study,所以你要有機會給他們研究、嘗試、經驗累積,不能說「人家都可以做到,為什麼你不能做到?」;以台灣來講,還是需要培養,要投資資源在工程師身上,等到哪天,市場來了,技術也有了,這樣公司的戰鬥力就會爆發出來。

而最後I’m Here做到上架的主要原因就是,我覺得在網路創業,”To C”一直都是一個夢,一個很好玩的夢,所以我想要讓大家去體驗實際的過程,體驗過才會發現”To C”才是真正可怕的戰場;團隊總是要有熱情去試試看,試過了就會知道這沒那麼簡單,而且過程也很好玩;創業家就是要有做夢的元素,才會有那個熱血,所以身為一個創辦人,我必須要做很多這種刺激士氣的事情,我也沒有很堅持I’m Here的成果,現在就是讓其自然發展。

這大概就是我整個大方向的戰略思考,我成立公司時就是先放眼全球再縮放到我現在做的項目,其實跟一般startup的思維不太一樣。

  • 實際上是第二次創業了,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嗎?

因為Expo Traveler 的開發暫告一段落,下一步就是要去找展會公司談,所以也遇到一些創業公司會有的問題。以前第一次創業,背後是上市公司的股東,不缺資金、不缺技術、不缺人脈,我們只要把整個流程顧好,再去全球把業績帶進來就好。但是這次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在國內,大家都比較認硬體公司,你有背景、有資本,人家就會覺得你不錯。

但是現在網路公司,人家覺得你沒有流量,我為什麼要跟你談? 所以整個心態、方式都不一樣了。上一屆Ideas show的冠軍(Wondershow)也是展覽的應用,他們花了半年到一年在談業務,客戶也是有相同的質疑,第一、二個客戶很重要,他們就像天使投資人,必須要先一起來嘗試、一起共同實驗,但這就是比較難突破的國內現況。

現在參展的心態也完全不同,今年一月我去了美國CES(消費性電子展),第一次以創業家身分參展,發現我們在那邊很渺小,不知道該怎麼把產品推廣出去,也發現美國團隊競爭力之強;整趟旅程每天睡不到三小時,每天起床看到太陽升起,都會想說我都已經願意投資、冒險來美國,台灣有多少團隊沒有這樣的資源跟機會來到這裡?結果我站在這裡,還覺得自己沒什麼競爭力。台灣有多少團隊連美國都沒有想要來?還在想像自己做一個產品就可以發光發亮?

當然第一次創業許多累積都很有幫助,有人覺得創業就是要養活自己就行了,有些人夢想很大;但是很多人都沒有在為自己的夢想布局,很少人去想那些Star他們背後爆紅的理由,可能是因為他已經創業好幾次了、也可能是因為他背後的天使投資人是他的學長學姊、他以前在Google的老同事;不是他產品很棒,他產品台灣不會做嗎?台灣都會啊!所以最後還是要回到創辦人本身,「我可以做什麼」比「我想要做什麼」還要重要,資源有限就做你現在能做的事情,或是想辦法趕快去找到其他資源。用那些資源去引導產品的方向,這就是跟一般新創公司的想法不同,但這就是我的成長、職涯過程。

關於Nick對全球市場與台灣定位的看法,請跳轉更精采的下篇

關於作者


Jim

從海地回來後,對龍蝦念念不忘;目前身為Pun集團擔任頭號吉祥物的工作,閒暇時候幫PunNode編編文章;因為常常被誤認為是具有喜感的類型而感到困擾。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